
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TAIDHA)協同資誠與北市電腦公會、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智慧城市產業聯盟等單位舉行數位健康產業發展關鍵趨勢論壇,共探雲端家醫大平台、個人化健康紀錄、智慧醫療、AI醫療器材商品化等多重要議題,以促進數位健康產業發展,掌握全球最新產業發展趨勢與台灣未來機會。
AI醫療應用轉型落地 法規待解決
TAIDHA理事長陳良基致詞時指出,目前AI醫療應用在法規面雖仍有諸多挑戰待逐步解決,憑藉台灣高品質醫療環境與科技實力,相信AI可以實現醫療轉型並落地。該會在數位健康產業已取得顯著成果,期待透過整合推動產業數位發展,讓國人享受智慧醫療;將台灣經驗行銷全球,成為下一座護國神山。
資誠審計服務營運長徐聖忠表示,在少子化及醫療資源稀缺下,透過數位工具為醫院提供更多支持,除有助開創多元應用場域與產業突破性發展,也將大幅提升醫療運作效率與成效。資誠投入大量資源在數位與生醫公司,全力推動產業重要議題,期待能連結產官學研促進產業升級與轉型。
欲創護國神山 智慧醫療必須先行
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指出,創建下一個護國神山需要推動智慧醫療。儘管數位化程度已達百分百,但目前醫療資料系統仍缺乏互通性。唯有透過統一醫療數據資料、規則以及應用程式,才能打造智慧醫療基礎建設的根基,完善醫療數據生態接軌國際通用標準,促進AI創新與商業化。
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超高齡社會,醫療費用持續成長,數位健康成為解決健康挑戰方案,以雲端家醫大平台為例,可整合個人化健康管理資訊,讓醫師及時掌握病人資料,衛教資訊可讓民眾自主健康狀況。健保署今年將結合資服業者,推動基層醫療院所雲端數位轉型,提供打破圍牆式健康照護,創造健康資料生態系。
強化ICT應用 數據互通規則一致
國發會執行秘書汪庭安,專題提出國發基金投資數位健康的布局做法。該會與相關部會進行主題式投資布局,AI、智慧醫療等高產業領域都是投資重點。為助新創及中小企業發展,目前投資9家數位健康領域相關企業,強化ICT產業在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應用,開發精準智慧預防、診斷、輔助、治療與照護產品,讓數位健康產業掌握全球先機。
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表示,台灣目前面臨醫院技術陳舊、醫療設備廠商市場規模小以及軟體人才不願投入醫療資訊產業等挑戰,將影響未來醫療服務的品質與創新。若能建立數據互通與規則一致的環境,允許醫院自行開發彈性應用程式,將有助改善醫療現狀。華碩台智雲目前正致力構建次世代醫療資源新生態,以提升醫療資源的運用效率。
AI醫材商品化挑戰多 商模再創新
長佳智能技術副總王帝皓指出,AI醫療器材商品化,過程會面臨取證合規、落地及推銷的挑戰,首先需解決臨床細節並關注法規變化。在落地應用方面,疾病和設備不斷演變,AI的方法學也需跟著調整。因為臨床環境中,影響 AI 準確度的因素很多,因此上市後的模型,仍需持續優化改良。
資誠會計師暨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監事林冠宏指出,儘管有許多創新醫療科技問世,技術能否在實際的醫療中應用至關重要。AI產品雖有助醫療流程但仍面臨多重挑戰,業者如僅依賴健保給付或民眾自費推廣這些技術,未必能成為可行策略。
王帝皓表示,智慧醫療若以健保額外預算給付,確實不是永續的商業模式。由於政府法規會驅動不同市場與思維,業者應透過與藥廠或醫療器材公司合作,來加值產品或服務;AI用於輔助醫療診斷判讀將減輕醫療人力負擔,有助降低公衛和健保預算壓力。他強調,投入數位醫療是長期過程,因此策略制定也須有長期目標。
跨國合作 用產業化實現數位醫療
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說,AI進入臨床目前面臨的挑戰主要在醫療與市場兩者間的需求落差。數位醫療做為生醫與軟體產業的橋梁,目前正面臨財務與人才短缺問題。台灣市場規模小,需尋求國際藥廠合作,自費只是一種潛力商業模式。生醫與資通訊策略合作可推動彼此產品進步、優化服務並拓展國際市場,業者應尋求海外發展機會。
AI可應用在員工管理、流程優化、客戶互動與策略制定,吳漢章指出,醫療行業本身存在較高風險,但醫療流程中也潛藏龐大商機,透過AI推動流程自動化可顯著提高效率。至於AI資金來源,公務預算有可能帶來新可能。最後,他認為產業化是實現數位醫療的關鍵因素,確保企業能永續經營將成今後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