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產業股權合作 資誠指路最適架構

內容產業股權合作 資誠指路最適架構
2024亞洲新媒體高峰會,圖左起資誠暨聯盟事業副執行長游明德、資誠副總經理王敏惠、台北市雜誌公會理事長暨關鍵評論網營運長龔汝沁、中華數位文創管理顧問董事長暨總經理胡學海。圖 / 數位時代提供

亞洲新媒體高峰會(ASIAHUB NEW MEDIA SUMMIT 2024 )11-12日在台北舉行,大會以CONSOLIDATION 融合、共榮、新生為題,聚焦人才永續布局、科技賦能、產業合作、創新商模4大主題,資誠暨聯盟事業副執行長游明德與資誠副總王敏惠應邀與談,交流探討台灣內容產業股權合作的最適架構。

OTT平台崛起 帶來國際化契機

隨者國際OTT(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平台崛起,為內容業者帶來國際化的機會,也大幅推升影視內容製作成本。文化部2023年修法,新增凡投資台灣原生內容股權或專案者得享投資抵減,加上近年國發基金與業界聯手相繼成立內容投資公司或基金,加大台灣內容投資,使台灣內容作品的品質與數量明顯提升。

不過,國際OTT平台隨著疫情紅利的縮減、市場愈趨成熟等因素調整購片預算與策略,台灣高額產製成本的影視作品若未能順利銷售給國際OTT平台,即使轉售國內各媒體聯播,總收入也無法負荷製作成本,導致近年遽增的影視內容數量難以去化,造成嚴重的產銷失衡。

國際化基本條件 規模化與資金

王敏惠指出,當受眾收視習慣已臻國際化時,媒體及內容製作業者勢必也需國際化,規模化及資金是國際化的基本條件,唯有規模化才能強化企業營運韌性、建構創作試驗的容錯空間;取得長期穩健資金或申請上市櫃,才得以以支撐企業持續創新與成長需求。中小企業在面對國際競爭及內部創新升級壓力時,往往受制營運規模難以發揮,如何突破成長限制並降低營運風險,刻不容緩。

不僅是台灣內容業者銷售受制國際通路平台,連已有Netflix高度投資內容作品的韓國內容業者也蒙受衝擊。韓國影視不論營運規模或產業成熟度都領先台灣許多,但韓國自2020年起開始思索,如何透過「以國際化作品、領航平台與產業國際化」,致媒體與內容公司陸續啟動策略併購,期能降低對國際平台的依賴、強化競爭力。

股權合作只是選項 非唯一解藥

王敏惠強調,有機成長實在緩不濟急,面對國際競爭,資金、規模與速度都是關鍵。內容產業是需要不斷創新、實驗、投資的產業,單打獨鬥且沒有一定規模者,在國際競逐市場會越來越辛苦。數位科技競爭是種生態系競爭,生態系建置後才能有效發揮IP內容加乘效益。

王敏惠指出,台灣內容業者多屬中小型企業,財務體質較弱、缺乏完善管理制度,往往是投資法人却步主因,務必先讓自己成為炙手可熱的結盟或股權合作對象;市場上競爭與合作將同時存在,先讓自己體質強健,才有能力與對手競爭與合作。

游明德表示,只有長期永續的股權投資架構,才能解決規模化形成的瓶頸。近年台灣陸續成立多個內容投資基金,多數仍為專案投資而非股權投資,又基金存續期間為7-10年,通常第5年開始就準備獲利出場,剛好只能扮演推手角色,挹注企業升級或進入資本市場前的一道活水。

游明德認為,內容產業需要較長的開發與產製整備期,以長期永續經營角度看,邁入資本市場得協助企業在募資融資、拓展業務及攬才留才方面,提供更好的基礎與條件,進而幫助內容業者克服成長瓶頸。

內容產業股權合作 最適兩架構

控股式集團收購架構 通常由大型集團主導,強化資源整合與協同,並以集團資源賦能創新,善用數位化科技,有效推進營運效率,讓被收購公司能槓桿大企業的資源及經驗,激發成長力道。

游明德指出,如果控股型併購方願意先建立互信基礎並無私開放資源,被收購方也願敞開心胸學習其管理制度,則這種模式屬較具效率的股權合作方式,可以創造出新的市場機會。

共治式投資控股架構 投資控股公司架構通常由營業規模或市場地位相近的企業共同組成,並由合組企業共組投資控股公司及董事會,採共治體系經營,對人才留任及管理制度較靈活。

游明德觀察過去投控公司架構,成功案例多由上市櫃公司或隱形冠軍組成,透過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互相學習以厚植實力,雖然溝通及管理成本可能提高,但對欲保留人事、品牌及營運自主或包容業務多元的企業,提供互信共存的架構,以前端分、後端合,符合既競爭又合作的原則,達到共贏共榮。

這種方式也可能是階段性股權合作框架,不排除未來再視營運情形進行下階段股權調整。內容產業結盟可以在統購或交叉銷售上先取得營運綜效,並透過多元業務發展降低營運風險,提升籌資能力。

邁入資本市場 找更多聯盟機會

台灣內容業者的股權合作應如何啟動? 王敏惠說,應視擬參與股權合作的企業營運現況與想達成的目標而定:如大型集團基於價值創新為驅動因素,欲在商業模式,如產業、資產、服務旅程的延伸上尋找新機會,可採控股式集團收購模式較快彰顯成效。如為體質佳且規模相近的內容業者結合,得先採投資控股公司架構,待綜效展現後再尋求與大集團或國外業者結合。

王敏惠說,無論採取哪一種架構,都可思考如何透過資本市場來邁向永續經營,可先優化本業經營績效、健全財務體質及公司治理制度,邁入資本市場。企業透過投資控股公司架構或IPO創造更多聯盟商業機會,為優秀人才提供更大舞台,為企業提升價值,讓企業踏上永續成長的正向循環。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