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醫療投資看旺 醫材產業穩步走揚

數位醫療情境。圖 / Unsplash

根據Frost & Sullivan市場報告,全球數位醫療市場規模在2023年達2,363億美元,較2022年增加14.7%;預期將以年複合成長率15.1% 的速度,到2028年將達到4,790億美元。

相對於此,臺灣在智慧醫療科技產業有何關鍵趨勢與展望,工研院日前在眺望2025趨勢研討生醫場,藉剖析今年以來全球市場動態與重要議題,給出答案。

醫療照護 從醫院延伸到居家

產科國際所生活與生醫研究組組長吳信茂指出, 智慧醫療為數位醫療(Digital Health)的應用情境,藉由醫療器材數位化與醫療資訊系統串接,加上醫療物聯網等相關技術,既能增進醫院體系的醫療照護與資訊管理效率,同時能使醫療照護服務從醫院延伸到居家生活環境,是近年全球醫療科技發展重要趨勢。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遠距醫療成為重要解方,許多醫院因勢利導加速數位轉型,逐漸改變醫療產業的生態直到疫後;然而全球資金緊縮的大趨勢不變,疫情期間飛漲的數位醫療產業創新活動,不免因經濟遭受衝擊。

數位醫療技術 產業投資重心

展望未來,吳信茂認為在不同機器手臂機器人、心血管健康、神經醫學、慢性代謝病預防治療與監護、體外診斷精準醫療、多重生物標誌多項癌症偵測追蹤等關鍵醫療議題發展下,數位醫療技術預計仍為產業最重要的投資領域之一。

另外,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為5,147.7億美元,較2022年成長+6.5%;預估2026年將成長至6,141.5億美元,2023-2026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約6.2%。

醫療回歸 疫情衝擊影響仍在

生技醫藥與醫療器材研究部經理、資深產業分析師兼林怡欣,在觀察全球醫療器材產業趨勢後指出,疫後醫療回歸常態,全球醫療器材產業已重啟疫前佈局。然而雖然疫情衝擊不在,但疫情帶給社會與醫療環境的影響仍在。

林怡欣指出,包含因疫情帶動的遠距醫療產業發展、人工智慧提升醫療效率,都讓各國醫療體系思考分散式醫療的可行性,同時也思考更多智慧醫療照護與科技應用的契機。

給付方式 改朝價值導向思考

此外,民眾除自我健康意識抬頭,對居家醫療照護的接受度也大幅提升;給付方式也從以往論件計酬模式,改朝價值導向思考。同樣都是在疫情衝擊下,全球醫療體系利害關係人反思後做出的結果,也是面對即將來臨的超高齡社會,在醫療人力、成本與效率上的因應之道。

疫情同時也影響對醫材需求的結構,林怡欣指出從2023年全球醫療器材總營收的前10大廠商排名變化,可見一斑。例如疫情紅利影響體外診斷產品廠商,如Abbott、BD、Roche等,因疫情期間創下的高營收墊高了基期,疫後營收顯現較大跌幅。

全球醫療器材業 將穩步推升

此外,隨著半導體晶片短缺問題緩解,診斷與手術設備的產能逐步恢復;高齡社會高需求的心血管科、骨科、一般外科等醫療需求,隨著正常就醫回歸,業績同步回歸常態,產品銷售的成長動能也逐步湧現,如Johnson & Johnson、Stryker等。

林怡欣強調,整體看來全球醫療器材產業已逐步回復疫前樣態,連動高齡社會需求增長,常規醫療恢復後的醫療需求,可望將穩步成長。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