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合組產業控股 評估階段4重點

成功合組產業控股 評估階段4重點
產業控股經過台灣產控協會與產業各界近年與主管機關積極溝通,正走向建構完善法規環境的道路前進。單打獨鬥不如競合取勝,但需對產業控股的策略效益有更全面的認識與思考,才能創造最大綜效。示意圖 / Krakenimages@Unsplash

產業控股公司因有助企業透過集結資源、打國際盃等效益,近半年以來成為熱門關鍵字。其實,產業控股在台灣發展已有一段時間,在台灣資本市場中,存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產業控股公司,其中,以大聯大為主的合組式產業控股,最受業界矚目。

從組織架構面看,合組產業控股就是在公司組織架構中,設立一個純粹以控股為目的的母公司,不具任何業務性質,只負責監督與管理旗下各獨立子公司,不干涉子公司經營,加入的企業可保有自己的管理文化與制度,有助團隊穩定,降低因組織變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讓企業保有自主性的前提下,集結眾力以成就更大的商業目標與願景。

就法規層面看,合組產業控股是企業併購的一種方式,採取的方式主要是股份轉換,一方面讓公司間仍保持獨立,不會產生吸收式併購必須消滅某一方的狀況;股份轉換也可保證新公司的成立不受少數股權影響而破局,核心目的就是要擴大企業規模,增加競爭力。

資誠副所長林鈞堯指出,合組產業控股屬於企業重大的組織策略變革,在不討論個別政策環境因素下,如要提高成功率在評估與挑選合組夥伴時,可從合組雙方都是上市櫃公司、發起企業先求穩不求多、規模或市場地位相近、有企業家願扮演共主等4個方向思考。

合組雙方 均為上市櫃企業

合組產業控股在執行面不受限公司是否為上市櫃企業,不過因企業上市櫃已具備一定經營規模,在財報編制、公司治理或其他ESG落實等層面,均受法規監管,資訊透明度具一定水準。

同為上市櫃企業合組產控,有法規做為共同的公司治理與資訊揭露標準,有助在合組初期建立各方信任,避免或盡可能減少影響信任關係的模糊地帶以及後續企業營運綜效。

發起企業家數 求穩不求多

合組產業控股是「打群架」的概念,但發起企業不宜求多,大約2-3家以內,初期先建立穩定的產控平台,再逐步開放給其他有興趣企業加入,主要的發起企業如果家數太多,有可能會因為眾口難調,提高內部管理難度。

林鈞堯指出,建立穩定的產控平台是合組產業控股的成功關鍵,這階段企業家數少,關鍵任務是建立信任、創造營運績效以凝聚向心。各方企業能否穩健前進,除對產業控股公司未來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能否從中複製出更多成功案例,讓評估加入的企業或其他產業界對合組產業控股有更大信心,對未來產業控股的大環境,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企業 規模或市場地位接近

資誠聯盟事業副執行長游明德指出,合組產業控股是不同企業透過「換股」而成,若合組各方的規模過度懸殊或者市場地位落差太大,容易在換股比例與董事會席位協調上造成困難,規模太小的企業計算出的換股比例可能無法在董事會取得席位,不如直接「被併購」,因此合組企業規模要相近,不要差太多。

合組產業控股的企業也必須篩選企業體質,最好強強合組,因為強弱合組對管理體質或獲利能力較強的一方,較不易產生吸引力;弱弱合組的顧慮則是兩家體質都不好的企業,合併後可能無法互相學習或取得整合綜效,因此體質佳、規模相近的產業中堅企業合組產控的成功機率較高。

有一方企業家 願擔任共主

合組產業控股初期需有一方企業家擔任共主,資誠策略長林一帆指出,這樣在合組過程中有人可以承擔較多與各方溝通協調的角色。共主需要承擔大量協調溝通的工作,其中,有股權優勢者較能在必要時以讓利等方式來平衡各方、取得共識。

由於合組產業控股的初期尤其需要建立控股董事會內的信任基礎,因此共主人選除需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也需具備建構願景的能力,對於合組產業控股後的企業發展,能有明確的方向與競爭策略,或具有規劃中長期發展目標的能力。

林一帆強調,合組產控與併購最大不同在於,並不存在傳統併購交易「賣方出場」的情況,合組控股各方在產控董事會內擔任董事都有角色。共主的角色對能否建立信任與共識、帶動未來企業整體發展,則扮演關鍵角色。

近期,政策部門對產控發展也寄予厚望,林一帆建議,政策部門可先透過產業數據分析,找出適合或需要推動產控的產業,再透過課程、研討會或媒合會鼓勵有意願的企業領頭籌組,或提供其他獎勵措施以促進企業合組產控,推動具潛力的中小企業或規模較小的隱形冠軍加入,聯合各企業朝向攜手打國際盃目標發展。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