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淨零趨勢,加上AI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穩定又低碳的電力成為各國關注議題,吸引許多跨域企業投入探索新商機,其中,綠領人才供不應求已,對綠領菁英已到求才若渴地步,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2030年全球將新增約3000萬個與潔淨能源相關的職缺。
工研院昨(27)日與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舉行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頒獎與產業職涯講座,華城電機、達德能源、台塑等上市公司參與,除頒發獎學金現場並由盛齊綠能、華城電機的綠領人才,分別提供電力產業職場經驗與前景,鼓勵年輕新秀加入電力領域,助力臺灣電力永續轉型。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臺灣地狹人稠,想要電力供需平衡並滿足淨零需求,不能單靠電力公司必須攜手合作。國家整體能源使用上,也應導入整合資源規劃思維,納入環境等相關成本因素以建構專業理性的數學模式,才能凝聚共識前提,建立最佳電力使用組合,確保供電穩定又永續。
劉文雄說,供電穩定需要供需兩方協力合作,仰賴全民參與,例如美國加州2022年9月遇到熱浪造成的斷電危機,就是透過全民協力在幾小時內省下1000MW電量,才能順利免於分區限電,對臺灣來說相當值得借鏡。
能源署長游振偉指出,自綠電開放交易再到2021年電力交易平台啟動營運以來,除提供企業達成ESG所需的綠電,也滿足電力系統所需的各類輔助服務,並帶動更多人才投入。今(2024)年7月19日預告《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修法後更放寬現行綠電交易限制。人才是產業繁榮基石,他肯定工研院6年來為臺灣培育許多綠領新秀,希望本次得獎學子們能繼續努力,成為電力產業的中流砥柱。

工研院表示,臺灣電力產業隨再生能源推動、電業自由化,帶動節能、能效等新技術蓬勃發展,國內外跨域企業為搶攻商機,積極向電力與能源菁英招手。有鑑於此該院在2019年與台灣電力與能源協會結合產學研成立「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透過專業課程、獎學金培育本土綠領人才。
同時並與臺大、中山、成大合作推動跨域電力學程,讓對電力有興趣的學子修習,未來將持續拓展至更多學校,目前正跟臺科大、北科大、高科大討論中;至於在職綠領菁英部分,設置「劉書勝紀念獎」鼓勵優秀人才持續在電力領域發光發熱,為臺灣電力永續做出貢獻。
此外,論壇同時邀請盛齊綠能執行副總陳彥勳、華城電機人資部管理師賴世耕兩位年輕電力菁英,分別以建立共好生態圈:綠能產業的機遇與挑戰、重電產業概況與發展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分享電力產業商機與前景。
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由工研院、台汽電、華城、台塑、台達、台綜院、亞力電機、海龍離岸風電、達德能源、健格、康舒、太電、安瑟樂威、盛達電業等組成,目的在培育電網與電力領域人才,今年頒發優秀專題提案獎、傑出專題成果獎、優秀學生獎學金三類獎項,共36組學生獲獎。

其中,優秀專題提案獎大同大學電機系林亮葳,以「小型微水力發電應用於自動化溫室調控系統」研究獲得,指導教授為蕭鈞毓。他表示,會持續就讀電力相關研究所,投入職場後,能在儲能、電網或發電這三大主題的職場發揮。
傑出專題成果獎得主為勤益科大電機系史東庭,以卷積KNN演算法於風機齒輪箱之複合故障診斷研究獲獎,5月參加國際研討會(IEEE PES T&D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已把電力與能源當成職場首選。
臺大工海系廖珮淳獲得優秀學生獎學金,以1700伏特碳化矽分離式虛閘極金氧半場效電晶體元件開發獲獎,她表示,為拓展國際視野,已參與日、美、義與各領域專家學者交流,未來會在電力電子領域繼續鑽研,以求在博士班有更好表現,進入職場可為台灣電網、電力工程盡心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