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再生能源浪潮襲捲全球,各國無不傾力推展,其中,太陽光電系統建置更是上天下海,走向極致。晶泰國際科技董事長林瑞陽認為,隨著科技演化,50年後能源產業有機會看到與目前全然不同景致,屆時人類倚賴的能源電力,極可能透過無線技術傳輸,直接來自太空發電站。
別以為說得跟真的一樣?這看似科幻情節,其實並非杜撰。林瑞陽強調,這已是現在進行式,屬於逐步發展中的事實。他說,日本是太空發電站先驅,他們規劃在2025年,也就是明年,要從太空中將電力傳輸到地球;不過,在此之前美國早就完成這項能量傳輸試驗。
林瑞陽指出其中概念:科學家在太陽與地球間放置無數個使用包括砷化鎵為材料的太陽光能接收模組,再將光能轉換成電能。林瑞陽並自信的說,他創辦的晶泰國際科技不只有能力,更有機會成為這項新興產業的供應商。
晶泰國際科技成立於2010年,目前以發展太空電力晶片為主,目標市場鎖定快速發展的低軌衛星與長滯型無人機。該公司太空電力晶片用的材料正是砷化鎵,目前「光電轉效率3成,聚光型則可達4成」。
晶泰在度過漫長的研發期後,今年將進入量產階段,也意味著將邁入營運轉折點;林瑞陽透露,目前晶泰產品已陸續送樣給關鍵客戶驗證,其中,澳洲客戶預計今年升空,晶泰也可望取得太空認證。
太空電力晶片提供低軌衛星與長滯型無人機所需電力,全球年需求量高達2,000萬片,目前以美國波音與德國Azur為世界前兩大供應商。晶泰表示,在今年陸續取得資金進入量產後,將起急起直追。
林瑞陽說,晶泰預估今年產能1萬片,明後年則以10倍速成長,產能可拓增到十萬甚至百萬片,屆時營收將達十億或百億元。目前規劃中的配合廠商,年產能上看300萬片,將使晶泰有機會直接挑戰成為業界前三。
台灣擁有半導體磊晶供應鏈,目前晶泰的生產規畫是前段外包,自己則投入後段封測,晶泰為達目標,密切接軌國際,參與各種專業會議與展覽。林瑞陽表示,4月帶領團隊出席美國軍方主辦的太空電力晶片會議;9 月將參加印度人造衛星太空展,其他歐美的專業展,晶泰也不會缺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