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史記:全球電動車界的春秋戰國

陳勇全,產業顧問、電池工作者,致力于推廣電動賽車與STEAM教育。現任合春國際(股)董事長、浩永國際(股)執行長,曾擔任耐能電池(股)副總經理、高頻企業(股)技術經理、美國Leviton Manufacturing Company策略技術部突波保護材料開發計畫主持人和專案經理。東海化工畢業、美國南加大材料科學碩士和工程師學位,台灣先進電動載具協會創會理事長、美國慈濟分會志工。圖 / 陳勇全

豐田本紀

我對內燃機引擎 (ICE) 汽車的發展瞭解並不多,只記得1984年底去美國留學時,常聽到的是GM和Ford兩大車廠,還有Chrysler的救世主艾科卡很出名,而當時日本車廠正在崛起,至於洛杉磯的歐洲進口車就多到讓人眼花繚亂。

汽車產業是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工業,像豐田 (Toyota) 目前就是日本市值獨佔鰲頭的企業,我的客戶就曾說日本政府幾乎都是在為豐田服務,這點跟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倒是蠻類似的。

1990年代初期,美國GM和Ford都有投入開發電動汽車 (EV),當時在我南加大指導教授Florian門下的大師兄石博士,正好參與GM的EV開發計畫,但他跟我說成功的機會不大,因為用鉛酸電池為馬達供電,就像載著一大桶硫酸滿街跑,實在是太危險了。

1990年代後期,加州為了改善汽車大量排廢氣造成的霧霾問題,獎勵電動汽車並提高空污排放標準,Honda 和Toyota 就相繼推出油電混合動力的汽車 (HEV),但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豐田也遭受嚴重衝擊,公司財務處於低迷的情況。

20世紀初,全球為因應環保節能的趨勢,對發展EV的動力系統,美國選擇以氫燃料電池為主,日本往油電複合動力,歐盟則是柴油引擎和生質柴油。但美國投入數百億美元後,等歐巴馬上台就宣告中止氫燃料電池車 (FCV) 的計劃;日本則是在2008年後,以油電複合動力技術取得領先的優勢;至於歐盟則在福斯發生柴油引擎數據造假醜聞後,算是以失敗告終。

如今日本Toyota已成為全球汽車業的霸主,這幾年不僅汽車的銷售量都已超過1000萬輛,還籌組日本的商用車電動化聯盟,和松下合組電動車用電池廠,及結合輕型電動物流車來完備地方的醫療物流和公共交通,可說是汽車界最強的魔王。

EV年表

1832年到1839年間蘇格蘭商人羅伯特-安德森研發出電動車。
1867年奧地利發明家Franz Kravogl在巴黎世博會推出雙輪驅動電動車。
1899年和1900年,電動車銷量遠遠超過其它動力的汽車。
1920年代開始,電動汽車逐漸被內燃機引擎汽車替代。
1930年以後電動汽車被內燃機引擎汽車取代而完全退出市場。
1990年的洛杉磯車展,通用汽車發佈了Impact純電動概念車。
1997年豐田發表全球第一款量產型油電複合動力的電動汽車。
1999年本田Insight成為第一款在北美銷售的混合動力汽車。
2008年豐田以油電複合動力技術開始取得全球HEV的主導地位。
2010年日產開始銷售LEAF 並成為全球BEV的領導廠商。
2010年後GM和BMW等傳統車廠也開始量產鋰離子動力的EV車款。
2014年豐田領先全球在年底率先上市燃料電池動力汽車Mirai車款。
2018年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的銷售量超越松下成為全球第。
2019年特斯拉推出Model 3並逐步取得全球電動汽車的領導地位。
2020年具備Level 2以上自駕能力的高價車款開始商業化。
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銷售量約1100萬輛 (不含HEV)。
2023年底BYD在電動汽車的銷售取代特斯拉的龍頭寶座。

史記的《十二諸侯年表序》曾敘述,春秋末期齊、楚、秦、晉位於邊陲,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因而崛起,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所謂春秋五霸通常是指春秋時期居於領導地位的五位諸侯,包括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但也有人將吳王闔閭列入。

如果說21世紀初,全球電動車產業有所謂「春秋五霸」的話:
齊桓公像是Toyota 的豐田章男
晉文公像是BMW 的Helmut Panke
秦穆公像是Tesla 的Martin Eberhard
宋襄公像是Nissan 的Carlos Ghosn
楚莊王像是BYD 的王傳福
還有吳王闔閭則像是Honda 的福井威夫

EV世家

我看當今全球電動車界,也是有所謂的戰國七雄:
Tesla(秦)
Toyota(齊)
BYD(楚)
Hyundai(燕)
Mercedes-Benz(韓)
BMW(趙)
Volkswagen(魏)

至於美國的GM和Ford倒像是東周天子,眼睜睜的看著前面七家在爭天下。在中國,BYD的電動車款是有個「秦」系列,因此Tesla和BYD誰是秦或楚,或許可以再斟酌,但究竟誰能一統天下,仍難以預估。

德國三雄如同三家分晉有各自的發展策略,VW是由旗下Audi獨押電池動力的車種,BMW除了i系列還將推出燃氫引擎的車款,Benz則除了BEV還著重在軟體開發和自駕,算是各有所長。

而目前真正有實力全球爭霸的,我認為就是Tesla 和BYD 還有Toyota 這三家廠商,Tesla 只專注在BEV 車種,BYD 有PHEV 和BEV 兩種,而Toyota 則是從HEV、PHEV、FCEV 和BEV 甚至燃氫引擎各車種都有。

韓國的Hyundai-Kia集團就很像戰國時期的燕,處心積慮想跟齊國爭霸權,發展的策略跟Toyota 也很類似,同樣是採多軌並行,不僅在美國積極布局,還直入日本市場。

Nissan 最近從純電的Leaf 轉到e-Power讓我覺得整個策略像在狹縫中求生,只是想避開目前HEV, PHEV和BEV的主流競爭而已,比Hyundai-Kia 集團的企圖心和格局還差了一大截。

電動車產業競爭是有三個關鍵:成本、軟件和電池,所以我認為日本還是無法透過Toyota 等車廠的結盟,以固態電池技術來取回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反倒是Sony Honda Mobility 更有機會引領風潮。

最近由Sony 和Honda 合資成立的Sony Honda Mobility 這家公司,讓我很好奇執行長Izumi Kawanishi 將來是否能扮演越王勾踐的角色呢?而如果Apple 當時真的併購了Tesla 的話,庫克又能否像劉邦開創出西漢盛世呢?

CEO列傳

三年前有個報導說Tesla 的Elon Musk曾嘗試僱用Volkswagen  集團的Herbert Diess 來擔任CEO,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日本戰國時代的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而Toyota 的豐田章男則很像當年的德川家康。

傳聞中這戰國三雄對待杜鵑(電動車)啼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織田信長是杜鵑不啼則殺之,豐臣秀吉是杜鵑不啼則逗之,而德川家康則是杜鵑不啼則待之,實在很類似目前全球電動車三巨頭經營企業的風格。

傳統所謂「擁有引擎技術者得天下」,如今變成「得三電系統者得天下」,尤其電池和晶片是電動車中最關鍵的零組件,也成為很重要的國家戰略物資。所以你認為天下最後會落入誰的手中呢?

EV設計書

每次新聞報導的電動車火燒事件,對電動車產業發展其實都是種打擊。像Hyundai和LG在2021年召回8萬多輛電池與BMS發生問題的電動車,共同承擔將近10億美元的損失。而Toyota從1990年代開始銷售油電混合動力車,到2021年已經累積超過1500萬輛,還沒有聽過因為電池發生問題而召回整批車的事件。

我以前在面對電動車的客戶,通常都會非常的謹慎,因為發生客訴的時候很難釐清雙方的責任問題。所以為了確保電池的安全,必須和對方共同合作進行開發,瞭解馬達和控制器及充電器的規格與參數,還有整車的操作環境與條件。

電動車的可靠度與安全性在設計初期,工程師與主管都需要先有正確的思維,才能在正確的研發週期做出正確的決策。因為研發初期的失效是可以理解,但是一旦量產出貨還存在潛在問題,小則企業傷筋錯骨,大則面臨退貨與鉅額賠償,不可不慎。

中國大陸因為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對安全性的規範沒有嚴格要求就可以量產,以市場的失效來回饋再做設計的改良。但是,台灣關鍵零組件或整車業者需要面向國際市場,主要的電動車客戶都有其驗收規範,若沒有先行做好驗證,一旦送樣失敗也就喪失了重要商機。

 

延伸閱讀

google.com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Integer nec odio. Praesent libero. Sed cursus ante dapibus diam. Sed nisi. Nulla q
Class aptent taciti sociosqu ad litora torquent per conubia nostra, per inceptos himenaeos. Curabitur sodales ligula in libero. Sed dignissim lacinia nunc. Curabitur tortor. Pellentesque nibh. Aenean quam. In scelerisque sem at dolor. Maecenas mattis. Sed convallis tristique sem. Proin ut ligula vel nunc egestas porttitor.
Morbi lectus risus, iaculis vel, suscipit quis, luctus non, massa. Fusce ac turpis quis ligula lacinia aliquet. Mauris ipsum. Nulla metus metus, ullamcorper vel, tincidunt sed, euismod in, nibh. Quisque volutpat condimentum velit. Class aptent taciti sociosqu ad litora torquent per conubia nostra, per inceptos himenaeos.何大安、 劉修榮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Integer nec odio. Praesent libero. Sed cursus ante dapibus diam. Sed nisi. Nulla quis sem at nibh elementum imperdiet. Duis sagittis ipsum. Praesent mauris. Fusce nec tellus sed augue semper porta. Mauris massa. Vestibulum lacinia arcu eget nulla.
Class aptent taciti sociosqu ad litora torquent per conubia nostra, per inceptos himenaeos. Curabitur sodales ligula in libero. Sed dignissim lacinia nunc. Curabitur tortor. Pellentesque nibh. Aenean quam. In scelerisque sem at dolor. Maecenas mattis. Sed convallis tristique sem. Proin ut ligula vel nunc egestas porttitor.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