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客運集團為配合政府「2030公車全面電動化」政策,昨(18)日宣布,旗下大都會客運引進56部成運電巴,導入敦化幹線與685路,同時,斥資千萬建置9支電巴快充站,落實低碳運輸。
大都會客運在臺北市政府積極輔導業者引進電巴公車下,從2023年底到昨日止,陸續交車的敦化幹線將有38部車加入營運,連同後續將交車的685路18部電巴公車,計有56部電巴上線營運嘉惠市民。
首都客運集團總經理李建文表示,目前擁有業界最大運量,集團旗下有首都客運、台北客運、大都會客運、三重客運與台中客運,全台共有4,000部大巴,其中500部將改為電巴,成運汽車為主要供應商;未來,將以每年汰換1-200部的速度推進,以符合政府2030年大巴全面電動化目標,下半年將進入汰換高峰期。
李建文肯定成運汽車在設計與製造皆屬上乘,尤其,車內配有ADAS與盲區偵測,助力確保安全無死角,可以減輕駕駛員工作負擔;這次訂購的車種也規畫可容納兩部輪椅與嬰兒車的專屬座位,提供人性化友善的乘客空間。
李建文指著電巴上方的照明說,成運為首都打造的電巴不但有年輕人喜愛的夜店風,也有波音787的氛圍;另外,基於安全與節省空間的考量,採用快充與CCS1規格,電量從20%充電到80%只要15分鐘,高效安全。
尤其,電巴可在每趟出行間的空檔充電,電池電量可達109 kWh。其中,電池管理系統由台灣設計,快充型電動公車僅需使用1座充電樁,就可以同時對多部電動車充電,解決都會區尋地不易的困擾。快充型電動公車的充電樁就像加油設施般,無需每部車都設置充電樁可大幅降低土地使用,節省場站空間。
目前,每部國產電巴售價千萬元起跳,業者享有370萬補助,4年內最多可再獲得160萬補助。李建文坦言,財務負擔沈重,希望提高補助款,也呼籲銀行提供綠色貸款。
為因應電動車時代的充電需求,李建文提議開放任何可用的公共空間,例如捷運站月台等,市地重劃時也可規畫客運車專屬充電用地。為確保穩定的電力來源,建議政府輔導並協助業者在充電站內配置儲能系統,以利必要時發揮支援區域電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