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為磨刀石 暨大交換生砥礪前行

暨大今年赴海外研修的交換生人數不僅恢復疫前水準,更創歷史新高;參與海外短期營隊人數更較往年倍增,展現做為「國際大學」的視野、企圖心與行動力。圖前排右二為暨大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系吳毓瑩,她認為出國交換是體會「世界有多大」的最佳途徑,且可結識世界各地好友,拓展國際人脈與視野。圖 / 暨大提供

拓寬國際視野 提升專業培養韌性

近年大學國際交流風氣日盛,赴海外交換研修學生人數持續攀升。其中,暨大今年赴海外研修的交換生人數不僅恢復疫前水準,更創歷史新高;參與海外短期營隊人數更較往年倍增,展現暨大做為「國際大學」的視野、企圖心與行動力。

然而,海外交換研習真正的成效在哪?日前,暨大的一場海外研修分享會給出好答案。多位交換生以過來人身分,分別提供來自德國、捷克與日本異國學習的點滴與成長經驗。從多元面向見證交換計畫,除可拓寬國際視野,對專業知識的習得與個人韌性的培養成效卓越。

獨立自主解問題 跨國共創滋味棒

這些交換生以「世界」為磨刀石,離開舒適圈接軌國際,用行動砥礪向前,其中有挑戰有突破,更有來自跨文化的反躬自省與體悟。在挑戰與突破方面,暨大應用材料及光電系邵翊軒指出,在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一年交換期間,藉參與跨國專案合作,成功將原本的遙控車改造成新遠端操控車;同時也協助農業偵測機的無線充電板設計。

暨大海外研修分享會。圖為暨大學生聆聽學長姐海外研修心得一隅。圖 / 暨大提供

「一開始什麼都不熟,最後能和德國同儕並肩合作產出成果,滋味真的很棒。」邵翊軒補充接著說,這段經歷不僅提升他的專業能力,也讓他培養出獨立自主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識世界自我反思 保持開放心胸

跨文化體悟是暨大交換生記憶中的共同瑰寶,主要表現在認識世界與自我反思的等面向。歷史系林佑儒說,到日本中央大學交換研修期間,觀察到日本社會對臺灣的理解所知有限,唯仍感受到日人的友善。

林佑儒指出,到日本實際生活後,透過比較臺日兩地行政效率、圖書館制度、外食便利性與人際互動彈性後,深知不僅要懂得欣賞他國,更要反思與珍惜自身文化與環境中的優勢,強調保持開放的心胸是身處異國文化中持續成長的不二法門。

社群媒體助融入 生活要像水一樣

諮商心理與人資發展系張苓蓁分享,在捷克大都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修點滴。由於能善用捷克當地低廉物價,更能專注在課業並探索歐洲。交換生期間她從課堂自主規劃到與當地生積極合作中,建立主動學習的態度;強調在異鄉要建立人脈、拓展生活圈,善用社群媒體以加速融入當地,她並不吝提供活用平台尋求幫助的成功經驗。

暨大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陳淑麗(圖左)說,在德國體悟到人要「像水一樣」保持流動與韌性的生活哲學;從中學會放慢步調,體驗前所未有的輕鬆與自在。圖 / 暨大提供

教育政策與行政系陳淑麗的經驗更鮮活,德國富特旺根大學交換期間使她體悟到人要「像水一樣」保持流動與韌性的生活哲學。在當地,她勇於在街頭作畫、敢於主動開口與陌生人互動,並成功應急解決初抵德國「沒地方住」的突發狀況。她說,經歷短暫的德國鍛鍊,同步提升了應變力與勇於自我突破的精神。

體會世界有多大 知識創新擴散

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吳毓瑩也指出,出國交換是體會「世界有多大」的最佳途徑。在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交換期間,因能積極參與交流與旅行踏查,不但拓展國際視野也增廣見聞。印象最深的是克服初期思鄉情緒、適應德國嚴謹的垃圾分類以及假日商店全休;大幅提升廚藝、時間規劃能力、生活技能與自我管理做得比以前好。

暨大國際長葉家瑜表示,海外交換計畫讓學生收穫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還有面對未知世界的勇氣與堅毅韌性。今後,將持續拓展國際合作網絡,提供學生更多優質海外研修機會,期盼未來有更多學生能將寶貴的交換經驗帶回暨大,讓國際交流驅動的創新能量,透過知識與經驗持續在校園內外擴散。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