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無尾葉鼻蝠 雪霸國家公園首現蹤

臺灣無尾葉鼻蝠
雪見與觀霧記錄到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臺灣無尾葉鼻蝠」現蹤。圖 / 國家公園署提供

蝙蝠越多樣 森林生態越健康

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園區遼闊,某些生物類群的資料難以調查與累積,其中之一就是蝙蝠。蝙蝠是唯一能飛行的哺乳動物,晝伏夜出加上調查工具侷限,向來容易被忽略,相關研究資料有限。

在歐美,蝙蝠的生物多樣性被視為森林生態健康指標,雪霸國家公園為高山型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豐富,為了解園區蝙蝠生物資源情形,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自2008年迄今,由同仁自行投入蝙蝠調查研究與環境教育推廣,成果相當豐碩。

雪霸29種蝙蝠 佔本島82%

為記錄蝙蝠並補充這類物種的生物多樣性資料,雪管處自2008年開始由陳家鴻技士利用公餘時間自行研究,連續4年的雪見地區蝙蝠物種調查,除在雪見樹上架掛許多小型蝙蝠屋,2009年更設置全國首座大型蝙蝠屋,記錄至少10種蝙蝠棲息動態,至今啟用多種首開紀錄的蝙蝠屋,也成為雪見地區的特色地標。

大型蝙蝠屋
建置在雪見的全國首座大型蝙蝠屋。圖 / 國家公園署提供

2012年起,進行觀霧地區的蝙蝠調查,近9年的研究紀錄到雪霸園區29種蝙蝠,佔臺灣本島35種蝙蝠物種數的82%,也為園區蝙蝠名錄新增近半種類,其中有多種稀有種,包括臺灣無尾葉鼻蝠,為國內唯一保育類食蟲蝙蝠。同時,投入無線電追蹤技術調查,首次發現臺灣長耳蝠天然棲所。 

物種多樣性 跨域保育做永續

雪管處表示,自2023年起與雲林縣黃金蝙蝠生態館進行跨域保育合作,運用超音波調查技術交流並協助更新園區老舊蝙蝠屋。新冠疫後為消弭國人對蝙蝠是否帶原的恐懼,與中原大學合作進行園區蝙蝠相關疾病帶原檢測,目前為止皆無發現感染人類病毒。

國家公園署表示,近幾年雪管處藉由環教課程將豐富的蝙蝠資源特色,帶進週邊部落與國小。進行蝙蝠屋組裝DIY活動,組裝完成後帶回校園架掛並持續觀察。同時,出版蝙蝠翩飛、雪霸聚福創意蝙蝠造型生態解說摺頁,辦理多次生態環教講座,包含臺灣蝙蝠多樣性保育、蝙蝠屋保育、蝙蝠與相關疾病研究、蝙蝠救傷照護等。

雪管處同仁協助環教活動蝙蝠答客問解說豎琴網捕捉蝙蝠原理。
雪管處同仁協助環教活動蝙蝠答客問解說豎琴網捕捉蝙蝠原理。圖 / 國家公園署提供

未來,雪管處除持續進行蝙蝠保育與研究外,也將積極進行推廣工作並將蝙蝠屋納入部落生態旅遊元素,推動公民科學活動與保育推廣講座,實踐聯合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永續發展目標。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