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戰到氣候戰 企業避險15大武器

白宗城
白宗城,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經營管理MBA 碩士。美國ISM供應管理協會CPSM認證供應管理專家、美國PMI專案管理學會PMP認證專案管理師。現任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SMIT顧問/前理事長、中華經濟研究院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研究團隊新竹企業經理協進會CPMAH供應鏈主委、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評委、清華企業家協會NTHU創業Garage企業導師。

風險分散不是選擇 持穩經營必備

美中科技戰持續延燒、川普關稅政策反覆調整、原物料價格劇烈波動,加上地緣政治衝突、供應鏈斷鏈與極端氣候造成的物流中斷,國際局勢中的不確定性已成為企業營運最大變數之一。

無論企業規模大小,都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壓力。在這樣的經營環境中,「風險分散」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企業持穩經營的必要策略,以下提出4大領域共15種企業常用避險工具,協助企業在變動不羈的經營環境中維持韌性。

一、金融避險工具

匯率、利率與原物料價格是企業最常遭遇的波動風險,許多出口導向企業會運用遠期外匯、外匯選擇權或貨幣交換等工具,提前鎖定匯率,讓未來應收AR、應付AP更穩定。

其中,在利率端,利率交換或購買利率上限與下限,能避免升息循環下融資成本失控。至於,原物料依賴度高的產業,例如鋼鐵、電子、食品或能源業,則會透過大宗商品期貨、期權或長期供料合約協議,來降低成本暴漲對獲利能力的衝擊。

二、供應鏈避險

因地緣政治或其風險考量造成的供應中斷,目前已是全球企業的切身痛點,為降低單一來源風險,企業要思考採用雙源或多源策略,將供應來源分散至不同國家,以降低受美方制裁或關稅調整的影響。

生產基地也從「集中管理」走向「多點布局」,例如:中國+1、東南亞製造基地、墨西哥近岸外包等趨勢,正反映出企業為避險所做的重新配置。此外,透過提高安全庫存、建構雙規格零件或互為取代零件等替代設計、強化供應鏈的可視性系統,都能讓企業在面臨突發狀況下可以做出更快的反應。

三、營運避險

除供應鏈外,企業營運也需具備援能力,例如全球分散的生產與倉儲中心,可避免某國政治或天災造成的整體停擺;物流端則透過多港口、多航線合作,降低海運中斷、塞港或航線繞行造成的延誤。

尤其,更關鍵與重要的是,企業必須建立完整的營運持續計畫(BCP)與資安防護,因為網路攻擊、勒索軟體與關鍵資訊中斷,已成為當前新的地緣政治風險來源。

四、策略與治理避險

企業愈來愈需要具備前瞻性,這已不是自我期許,而是必須執行的策略活動。例如定期進行地緣政治風險評估、追蹤國際政策、出口管制與制裁清單;透過情境推演(Scenario Planning)提前做好準備對策。

針對全球新法規,例如歐盟供應鏈盡責治理法案、人權與永續揭露規範等新興且相關的條款,企業在社會與環境面治理時,必須更積極強化合規管理,以避免因違反 ESG 要求,被排除在全球供應鏈外。其中,政治風險保險、貿易信用保險與網路安全保險等工具,有助企業在遭遇極端事件時減輕損失,納為經營配套實屬必要。

組合式避險 企業競爭優勢新來源

國際局勢的不穩定性已成企業經營的新常態。在此環境下,單一避險工具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企業需要的是「組合式避險」,從金融、供應鏈、營運到治理全面佈署。只有建立具韌性、可應變、具彈性的系統,企業才能在世界越動盪、競爭越激烈的時代中持續穩步向前。若能更進一步積極導入永續與風險思維,做好避險將不只是防禦,更可能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