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治理切入變革視角 搶占全球商機

情境示意。圖 / Getty images@ Unsplash

2026企業治理關鍵議題 資誠指路

資誠9日公布2025全球暨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指出總體經濟不穩、通膨對台灣企業仍具威脅;地緣政治衝突也增添供應鏈的不確定性;面對川普2.0與美國再工業化,美國勢將成為台灣企業海外主要投資地區;南向政策也是影響台商移轉供應鏈布局的重點,如何評估海外投資效益、強化稅務治理與供應鏈韌性,將成企業一大挑戰。

資誠解析這項報告,指出明(2026)年企業治理的關鍵議題,內容涵蓋美國關稅因應策略、美國投資架構、南向稅務治理、永續淨零轉型、負責任的AI、供應鏈韌性以及價值動能(Value in Motion),助力企業決策者與治理團隊切入變革視角,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

創造長期價值 企業治理永續根基 

資誠審計服務營運長林永智表示,企業治理是企業永續與成長根基。健全的董事會監督、透明揭露與有效風險管理暨內控,不僅可提升財報可信度,同時能強化投資人與利害關係人信任,降低法遵、作業、資安與聲譽風險。

為提升市場信心,企業需完善揭露與稽核準備,讓財務與永續資訊一致、可比較、可查證,形成有效溝通與問責,健全治理、提升揭露品質,將風險化為韌性與競爭力,創造長期價值。今後企業必須將資料治理、負責任的AI與供應鏈韌性納入治理架構,並同步因應永續與氣候風險,將策略與績效緊密連結。

三角貿易 掌握美國關稅政策變化

普華商務合夥律師李益甄指出,自川普2.0以來,已對全球與特定產品實施基礎關稅、對等關稅與232條款等多種不同關稅措施。因對等關稅與原產品關稅、301條款、201條款等懲罰性關稅必須相互疊加,各國無不嘗試爭取與美國簽訂貿易協議以降低關稅,不少台灣企業也已啟動因應措施以布局減免關稅。

其中,採取三角貿易的交易模式,在美國首次銷售原則下似可降低關稅稅基,但應事先備齊相關文件以證明企業符合各項要件;除在美設廠,不少企業透過將製程移至低稅率國家以降低關稅,但必須特別注意美國的原產地規則,才能順利在低稅率國家完成實質轉型,避免遭海關認定為違法轉運,致遭補稅、處罰甚至增加額外40%關稅負擔。

關注美國稅改 審慎評估投資效益

資誠美國業務負責人蘇宥人指出,這次美國稅改最明顯的是將固定資產和研發支出費用化,有助降低當地生產研發的稅負成本。其中,新增符合特定條件的製造設施成本,可年度費用化、放寬利息費用認列額度計算範圍、晶片法投資抵減率調升至35%,對布局美國的企業屬實質利多。

但也有不少細節要留意,如委託美國子公司研發時相關支出的計算方式、員工外派美國的潛在風險等。美移民與海關執法局日前就突襲某南韓工廠,凸顯跨境派遣在移民與稅務上的風險與複雜性。簽證和稅務牽涉多,打算外派員工至美國時,應聯繫專業會計師討論。另美稅改提前終止多項綠能租稅優惠,相關台商應了解對在美業務的影響。

稅務治理法遵 轉骨世界隊搶先機

資誠東南亞及印度業務主持會計師鮑敦川表示,川普2.0關稅政策下,使得東南亞各國輸美關稅大致趨同。東協各國政策和政經發展值得密切注意,例如,申請適用泰國投資委員會(Board of Investment, BOI)獎勵政策的企業,進入量產期後需強化遵循要點、BOI調高外籍僱員最低薪資的影響與因應思路。

越南區位導向稅收優惠落日的影響,對中央產品別、技術別獎勵政策的替代運用策略;馬來西亞針對外資企業提出多項獎勵措施,今年一月簽訂的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鎖定高科技和高價值產業,新馬複合型布局值得探索;印尼財政狀況吃緊,稅務稽查可望加強力道,需要企業預作準備、強化防禦。

臺企國際化轉型長路漫漫,以現階段看相當於用純本土陣容在打國際盃,鮑敦川認為,臺資企業應從臺灣隊轉骨為世界隊;法遵決策應更謹慎、遵循也要高規格對待,藉以降低合規風險、調整薪資架構與人力配置,才能在轉骨過程搶得先機。

高層整合領導 淨零轉型邁向永續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董事長李宜樺表示,川普重新擁抱化石燃料,對達成淨零目標帶來不小挑戰,但全球行動方向未改。根據PwC 2025全球脫碳報告指出,6,895家接受調查企業有超過4,000家已設定氣候目標,相較5年前成長9倍;已有80個國家完成碳定價,年初臺灣碳費徵收也已生效。

在人權議題上,歐盟禁止強迫勞動產品上市,推動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等,展現ESG趨勢下對人力資本價值的重視,將影響全球對企業本身與供應鏈人權議題的關注;隨全球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兩大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標準ISO和GHG Protocol 將策略共訂新規範,將為ESG帶來大整合時代。

李宜樺指出,台灣目前正以永續金融政策、永續資訊報導品質及透明度提升,推動產業邁向淨零轉型。整合永續目標與財務思維,由企業高層帶領跨部門應用數位工具協作,將是企業邁向永續的成功關鍵。

建立完整閉環架構 打造負責任AI

資誠創新諮詢董事劉冠志指出,企業應以「負責任的AI」為核心原則,導入負責任的AI治理框架,追求技術創新也確實做好風險控管,實現企業成長與營運效率的雙重效益。生成式AI加速企業數位轉型,進入「Data+AI+營運」新階段,應用面從通用擴展至垂直面,涵蓋內容生成、知識檢索與任務型Agent。

其中,資料品質與治理是成效核心;資料若未妥善整理將出現一致性不足、可用性低與合規風險,影響決策效率與投資報酬。建立完善治理,須涵蓋資料品質、架構設計、資安防護與主數據管理,並將其深度整合至數據中台與AI平台。

策略上,應採漸進導入,從預測型AI走向生成式AI與AI代理人,串接供應鏈、客戶服務與知識管理等,讓預測式AI與生成式AI協同提升流程智慧化。實施上,以資料湖倉為核心結合治理工具、模型服務與應用編排,打造企業AI決策系統;透過聊天機器人與AI代理人介面,強化決策支援,形成「資料—治理—模型—場景」的完整閉環架構。

AI賦能自動決行 韌性不再是成本

資誠數位資訊長張晉瑞表示,供應鏈韌性涵蓋地緣政治衝突、氣候環境變遷和數位信任風險等。現今多重危機難以預測,風險衝擊甚至相互加成,催生日益嚴格的監管法規。歐盟數位營運韌性法案(DORA)要求金融業重塑數位韌性策略;歐盟網路韌性法案(CRA)則將確保產品網路安全責任,由過去的使用者自負,明確轉移到產品製造商身上,臺企需特別注意。

根據統計,財星1,000強企業超過94%曾因COVID-19遭受供應鏈中斷衝擊,台灣以出口導向,尤需確保主產品在動盪的環境中生產仍持續不斷。其中,企業關注點應從傳統的COGS,轉向包含隱性災難性代價的全面指標「總中斷成本」(TCOD)。透過AI賦能自動決策執行平台,一偵測到信號異常即實現秒級反應,當競爭對手還在召開緊急會議時,系統就已完成調整和應對。張晉瑞強調,韌性不再是成本,而是企業未來成長與引領變革的核心驅力。

價值動能 9大行動啟動重塑商機

資誠市場長林一帆指出,根據PwC最新的價值動能(Value in Motion)報告,未來10年新領域成長,總經濟產值將增加約27兆美元,如何讓自身企業從這些領域中掌握商機,持續創造價值是企業成長關鍵。

企業必須啟動重塑,該項報告中的9大領域成長機會,從能力優化、搶佔優勢、模式創新,獲得未來新領域的經濟產值。他建議領導者應聚焦9大行動:商業模式創新、營運模式創新、能源模式創新、競爭科技、競爭信任、競爭稀缺性供應、解鎖領導與資源、取得關鍵能力、重新檢視稅務及合規策略。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