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鬥而不破策略 挺進全球權力分配

白宗城
白宗城,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經營管理MBA 碩士。美國ISM供應管理協會CPSM認證供應管理專家、美國PMI專案管理學會PMP認證專案管理師。現任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SMIT顧問/前理事長、中華經濟研究院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研究團隊新竹企業經理協進會CPMAH供應鏈主委、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評委、清華企業家協會NTHU創業Garage企業導師。

自川普在4/2解放日(Liberation Day)後,全球進入美國孤立主義的博弈中,而中國外交部則在4/29日以重磅視頻《不跪》詮釋中國態度;也揭示當前國際地緣政治與經濟的深層變局。

經過半年全球各國你來我往後,多數國家進入博弈中的囚犯困境,但面對川普重返政壇後的強硬談判路線,中國選擇「鬥而不破、談而不讓」,以全方位的戰略部署,回應美國的貿易與科技挑戰。

中國不一定會贏 但一定不會輸

重商主義下的川普2.0,劍指中國農產品採購、波音訂單與市場開放3大關注議題。看似重演2018年的貿易戰劇本,但中國的準備今非昔比。中國的對美出口占比從高峰期的19.3%降至不足10%;總體出口總額卻逆勢上升,東協市場與歐盟市場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中國主要出口成長區,顯示中國已逐步完成供應鏈重構。

在高科技領域,中國針對輝達(NVIDIA)晶片展開調查並啟動模擬晶片傾銷案;同時,中芯半導體正在驗證新凱來(SiCarrier)新一代曝光機設備,標誌中國在半導體自主化上的突破,這些都在在為華為研發的系列晶片昇騰920-950推出前清除市場,象徵中國不再單純依賴外部技術,開始以「去美化」策略重塑產業鏈。

農產品貿易同樣是關鍵戰場。中國每年進口大豆約7,100萬噸,其中,來自巴西與阿根廷的占比高達85%,這種供應來源的分散,使中國在面對美方農業談判時不再被動,以目前滾動成效看來,中美談判中國不一定會贏,但一定不會輸。

全球主義對孤立主義 火車對撞

2025年的國際舞台上,川普的「新孤立主義」與習近平的「全球主義」形成鮮明對比。川普在9/23日聯合國大會脫稿演說中,高舉反全球化、反移民、反氣候變遷三大旗幟,宣示回歸「美國優先」;中國則以氣候變遷與自由貿易為支點,試圖在國際秩序重構中,取得道德與話語權的制高點。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9/23日在紐約宣布,中國今後在任何現有與未來的WTO談判中,將不會尋求任何新的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SDT);習近平也在9/25日以錄影在聯合國宣示,在先前NDC 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目標下,進一步提出2035年減碳7-10%的中期計畫,展現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承諾與自信。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減碳目標並未犧牲經濟成長,根據BBC報導,中國在2025年第一季經濟成長時,碳排下降1.6%,過去並已有個季度達成碳減量的成績,顯示綠色能源與產業升級的成效。

中國電網韌性 能源科技雙自主

能源安全向來是地緣政治的核心。中國自2015-2025年,石油進口累增66%但整體經濟動能卻成長2倍,背後關鍵是新能源崛起—在光電、水電、風電、核能與特高壓輸電技術全面佈局下,不可忽視中國國家電網的韌性。如今,中國的發電量相當於世界末5名國家總和;其工業產能更等同末9名國家總合。

除電力系統,中國在電動車與儲能系統,特別是電池領域也取得領先,不僅是產業轉型,更是「戰略自主」基礎。能源自主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糧食進口分散,都使中國能在面對貿易制裁或供應中斷時,保持國家韌性與政策空間。

全球多維競爭 世界秩序重分配

當前國際政治不像冷戰對抗,而是圍繞科技、能源與話語權爭奪的多維競爭。美國孤立主義與資本回流,為其帶來新一波「全球搜刮」;而中國的全球主義則以綠色能源、自由貿易與科技自主為軸心,試圖重塑不依附西方的全球秩序。

「川普每天都在吹牛比賽,只有第二天的川普能搓破他」。這話不僅是幽默,更是對國際政治動態的警醒。在虛張聲勢與現實博弈間,真正的力量來自一個國家是否具備穩定的內部結構、科技實力與策略自主;中國不再只是被動應對的參與者,而是以「不跪、不退」的姿態,進入全球權力再分配的新時代。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