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球升溫碰上政策冷感 風險正加速

徐佩君,現任益珂環能(EcoStrategy)永續長。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博士,清大物理系及天文所畢業,曾任職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中興大學循環經濟研究學院與英國在台辦事處。喜愛宇宙與大自然,因此一路從天文物理、核融合電漿物理、研究到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目前致力於將系統科學思維應用於永續轉型與氣候風險管理,持續探索科學如何參與改變世界。圖 / 徐佩君提供
在先進半導體製程上,全球化已死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

張忠謀這句話,點出了國際趨勢的轉折。從各國在全球化體系下各自發揮相對優勢,演變到以國安為名的科技自主與經濟保衛邏輯,在這過程中每個人受到的影響不同。然而,面對氣候變遷,一但失去全球協作,很可能不只是影響到全球經濟,更將危及適合全人類生存的未來。

川普重返舞台,再度高舉關稅與製造回流等保護主義旗幟。與此同時,全球安全局勢持續惡化:以哈戰爭持續、以伊衝突再起、美中對抗未歇、俄烏戰爭未解,地緣政治裂痕已深刻影響全球供應鏈與政策協調能力。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全球在地緣政治、環境、社會、經濟與科技等各領域的局勢越發破碎化,我們似乎正處於冷戰以來最分裂的時期。

身為氣候科學家,我關注的不僅是單一國家的政策起伏,而是這些動向如何累積成更大的結構性風險──當國際社會走向碎片化、合作退潮,全球減碳與氣候調適能力也隨之削弱,這正是氣候風險推估中所謂的SSP3情境,又稱「崎嶇之路」 (A Rocky Road) ,一個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壓力同步升高的情境:正走向區域競爭、高排放、低適應力的高風險未來。

全球合作為何對於解決氣候變遷至關重要?氣候變遷議題與傳統環境問題十分不同。像空氣污染、河川污染這類議題,由於污染物有限定的擴散範圍,污染區域大都發生在排放源周邊,如印度的空汙,不影響英國的空氣品質;中國廢水排放,不影響萊茵河水質,哪些區域污染,在那些區域治理,即可解決。

但導致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溫室氣體,具有跨境性與延遲性,溫室氣體一但排入大氣,平均可在大氣中停留數十年至數百年,隨風向可以跨越國界,並在全球大氣中均勻混合。科學觀測顯示,儘管二氧化碳排放高度集中在已開發國家與新興經濟體,但濃度在全球卻幾乎是平均分布,並且,即使如疫情期間排放量曇花一現般地下降,若沒有持續地降低碳排,溫室氣體濃度仍會持續上升。

由於全球升溫速度取決於溫室氣體濃度,其又取決於人類整體累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使得即便是排放極低的國家,也無法免於承受全球暖化所帶來的衝擊,如海平面上升與極端天氣等;同理,致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下簡稱減碳)的國家,所承受的氣候風險並不會比沒有減碳作為的國家低,這也是為何如碳關稅(CBAM)這種經濟手段,開始被用來促使其他國家減碳。

在氣候問題上,我們無法各自為政。我們會走向怎樣的未來,取決於國際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集體選擇。為預測這些選擇可能帶來的風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採用了名為「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s)的情境推估架構,除排放量,更考量國際合作程度、經濟成長模式、科技發展、教育普及等社會經濟發展元素。

因此,從當前國際局勢觀察,我們似乎正走向區域競爭路徑中的SSP3情境。一方面減碳行動因區域對立與政策碎片化遭受侷限,各國各行其是、缺乏長期協調與信任機制,全球減碳效率低,全球排放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升溫與極端氣候災害加劇,薄弱的國際合作、受阻的技術與跨國資金流通,卻使得多數開發中國家缺乏資源投入氣候調適,無法強化基礎建設、保護糧食與水資源系統,導致災害衝擊擴大、社會脆弱性加深。換句話說,在SSP3情境下,全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氣候衝擊愈來愈強, 人們卻愈來愈難以應對與改變路徑。

當然,氣候情境推估並非命運,從科學角度來看,轉向較低風險的路徑,如朝向SSP1永續發展情境仍有可能,但需要加快大規模的系統性改變,包括全球合作推動包容性與環境友善的經濟發展、加速低碳能源系統轉型、轉向低需求與資源效率路徑、強化跨國技術轉移與資金流動、實施嚴格一致的減碳政策、互助建構有調適力的韌性社會、改善土地利用管理與生態保護等。

問題是,如何在逆風中轉向?顯然,當前全球焦點集中於經濟保衛與軍事安全,國家層級的協作缺乏動能。但氣候行動除了由上而下的政策成果,也有由下而上的社會能量累積:企業、社區、公民社會、甚至個人,都能以各自的方式發揮影響力,私營部門掌握的技術、資金與創新力,若能串聯跨域的解決方案,也能起一定的領導作用。

氣候變遷不會因為任何人的否認或忽視而減緩,2023、2024持續創下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熱年度,2025二月全球的海冰覆蓋面積創下歷史新低,熱浪、洪災、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

留給我們選擇的時間不多,所幸我們仍擁有選擇的自由。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