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花生糖粉的香煎春捲 完美縫上桌

潘娉玉,〈香煎春捲〉局部,2025,布料、繡線,70×70cm。圖 / 王仲平 攝

「沒有花生糖粉的春捲!?」從下標題起,我的腦袋裡就開始思忖著:這可能要引起網路鄉民們一番爭論:「春捲怎麼可以沒有花生粉!」信仰花生粉派春捲的朋友們,一定都覺得花生粉是春捲的靈魂啊!就像鹹蛋黃之於粽子,是完全不可缺席的食材。無論如何,希望網友們在看完這篇食譜後,願意試試不同版本的春捲。

為甚麼母親的春捲沒有包花生糖粉,這是因為在她的記憶中,從小家裡的春捲就是這樣包的。對她而言,這是真正的家傳食譜,不是從電視名廚學來的做法。而我為了瞭解為何春捲有包不包花生粉的差別,在本篇文章的寫作過程中,也略為研究不同的書籍或影片,才發現原以為簡單的家常菜題目,怎麼變得不簡單了?

想來「春捲」(spring roll)是多麼浪漫的名字!從字面上看,就是將春天的滋味捲起來的意思。眾所週知,春捲的傳統由來已久,也曾稱為「薄餅」「、春盤」或「春餅」。春捲源於立春時,將春蔬以餅包捲起來食用的習俗。

潤餅是春捲的另一個名字。陳淑華在《島嶼餐桌》中的〈台灣潤餅考〉中提到:追究「潤餅的潤字,乃由『年』轉化而來,一年好似一輪,於是『年』餅轉成『輪餅』,最後『輪』音,又輪成『潤』,『潤餅』便誕生了。」1該文中並沒有特別區分潤餅或春捲的差異,她認為隨著人們的遷徙,吃春捲、薄餅、年餅或潤餅的時節也越來越多,其中清明節是吃潤餅最具代表性的節日2

從各書籍或影片中,我還發現母親處理春捲餡料的方式,與坊間大多數店家都不同,大多數的店家會將綜合蔬菜混炒先拌在一起,然後煮到軟爛出湯汁,包時要用夾子把湯汁擠乾,再分別加上其他乾性餡料;但是母親的做法是,所有的餡料都要分別炒,分別盛裝,其中只有豆芽是川燙熟的。

非常熱愛春捲的韓良露在2007年,為她台南阿嬤的潤餅味尋根,製作了紀錄片《潤餅的閩南身世》3,原本她以為阿嬤來自廈門,所以她家的潤餅味道,也應該跟廈門較接近。沒想到一路追尋廈門、同安、晉江安海,蔬菜餡料都是以大雜燴一起拌炒的方式處理。

直到泉州,她才找到與阿嬤非常接近的餡料處理方式:「…就是分別下鍋,一碟一碟的炒好,再一層一層按照秩序包捲起來…」4。劉枋在《吃的藝術》中有篇〈春餅及其他〉,提到「用以捲餅的菜,……。北平人……一鍋混炒,稱之曰:炒『和菜』,其實一味『和菜』,絕不如分炒數樣是既中看,又中吃也。」5

有趣的是,在這部紀錄片中的幾個城市,在潤餅的餡料中,也使用碾碎的貢糖粉或是碾碎花生再加白糖,這與臺灣用鉋刀刨成粉狀使用花生糖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6。只是驅使我寫下這篇食譜的最重要原因,並不是餡料有沒有花生糖粉的問題,而是以平底鍋煎春捲的方式,這可說是這篇食譜的一大特色。

雖然網路也可見數篇煎春捲食譜的蹤跡,但市面上真的少見販售煎春捲的。在韓良露製作的另一部片子《潤餅人》,從南到北訪問臺灣9家著名潤餅店,其中只有台南金德春捲,用煎鍋煎春捲。店家解釋主要是為了將春捲封口固定住不要散開7,非為建立味道的層次。因此雖說潤餅也不是不能用煎炸的,不過一旦稱為潤餅,食用上就只有包捲即食的方法。使用煎炸等等不同烹調手法,便稱春捲了,這是目前觀察到的,名稱與烹調方式間的慣習與關聯。

薇薇夫人編的《拿手菜》,其中黃敏惠的〈合家歡樂吃春捲〉,分享了這樣的回憶:「吃飽後還有一些剩菜剩皮…放進冰箱,隔天取出,用小火及一些油慢慢翻煎…。我們都特別喜愛這隔天再煎的春捲,味道更香脆。」8。我因此推測,過去煎春捲主要在處理剩食,使它無法變成烹飪春捲的正式作法。

然而炸春捲的身價,顯然就非常不同,很早就是許多餐廳中的正式菜單選項。母親一開始想到煎春捲的做法,是因為她覺得在家中油炸很難處理,於是就這樣想出介於中間的煎春捲手法,沒想到意外地好吃!

母親烹飪的原則之一,是呈現食材原味。她的春捲餡料,靈魂的食材是煸炒過的豆干絲與乾香菇。陳玉箴在《大碗大匙呷飽未》中有篇〈台菜為甚麼講原味〉的考據,她分析:「數十年前的台灣菜,既是以水煮、滷,及簡單的炒為主的烹飪法,……在此環境下,『強調原味』倒非出於美食學專業的講究,也不是出自於最自然生活的崇尚,而更是一種在既定生活環境下,不得不的結果。」9

乍看之下,這樣的分析可能令人訝異;然而將此觀察放到日常飲食中,卻可看到許多印證。所以如果在香煎春捲中加入花生糖粉的話,使用不同手法處理的食材原味,都會被花生糖粉的味道所統御,再者香煎的脆皮與花生糖粉也不太搭配,換句話說,各種原味食材並陳的香甜,也就會被掩蓋了。

就在我執著於傳統春捲烹調作法的研究時,韓良露在《潤餅的閩南身世》一片中,做出如此結論:「…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潤餅口味,有的時候,小小的一捲潤餅,也會引起家庭的文化衝突。」,最後她說:「我已經不在乎,哪一種潤餅是最正宗的問題了……,每一個家庭或鄉土都有自己的潤餅故事」。在所有的大傳統中,都有值得珍惜家庭傳統10。於是我便釋懷了。的確,所有創新皆根植傳統,而創新也正是傳統延續的力量,這是一個持續變動的過程。

作品〈香煎春捲〉(2025),選用復古的海棠玻璃花窗戶為背景,配上學生送我的小陶盆,我將乾蓮蓬安放在小陶盆上,想為桌上日常靜物帶來有趣的陌生感。香煎春捲以木刻的八邊盤盛盤,這個別緻的緬甸柚木盤是藝術家陳肇彤所製,一個個長方形春捲排列在木盤上,特別典雅趣緻。

潘娉玉,〈香煎春捲〉局部,2025,布料、繡線,70×70cm。圖 / 王仲平 攝

原本在製作春捲的圖像前,我有點異想天開,想說如同備春捲餡料,將各色布料剪成一條一條的,好像蔬菜絲一樣,再將如同春捲皮的半透明布料縫上便好。結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結果還是得層層疊疊地縫好幾層,才能將春捲包餡的層次感表達出來,為此更縫斷好幾根針。

再來是煎餅的酥脆烙痕,原本做完春捲皮層,不太確定要不要做烙痕,因為它看起來好像已經很完整了,再加上烙痕,會不會看起來浮浮的,格格不入呢?我擔心著。經過許多不同試驗後,終能端上我心目中完美的香煎春捲。

  1. 陳淑華,《島嶼餐桌》, (臺北市:遠流出版,2009 )112。
  2. 陳淑華,《島嶼餐桌》113-114。
  3. 韓良露 監製,朱全斌 編導,《潤餅的閩南身世》紀錄片,(臺北市:趨勢文創部落,2007 )。
  4. 韓良露 監製,朱全斌 編導,《潤餅的閩南身世》紀錄片,05’50”-06’36”。
  5. 劉枋,《吃的藝術》, (臺北市:大地出版,1983[民72] )72-73。
  6. 韓良露 監製,朱全斌 編導,《潤餅的閩南身世》紀錄片,全片數個段落。
  7. 韓良露 監製,朱全斌 編導,《潤餅人》紀錄片,(臺北市:趨勢文創部落,2007 ) 06’23”-08’12”。
  8. 薇薇夫人 主編,《拿手菜》,(臺北市:國語日報附設出版部,1978[民67] )175。
  9. 陳玉箴,《大碗大匙呷飽未》,(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17二刷)108-109。
  10. 韓良露 監製,朱全斌 編導,《潤餅的閩南身世》紀錄片,25’09-25’20”、 26’48-27’09”。


《張凌食譜》 柒 香煎春捲

潘娉玉,〈香煎春捲〉,2025,布料、繡線,70×70cm。 圖 / 王仲平 攝

一、 材料

市售春捲皮600 g
豬里肌肉300 g
乾香菇4朵
切絲胡蘿蔔200 g
綠豆芽200 g
煙燻豆皮200 g
高麗菜絲300g
木耳100 g
芹菜100 g
豆干3片
韭菜 適量(選配)
熟筍或筊白筍 300 g(選配)

薑 適量
鹽、米酒、胡椒適量
植物油 適量

二、製作方法

1乾香菇泡水,去蒂頭後,擠乾、切細絲。鍋下油,放入香菇絲、鹽少許爆香,起鍋盛起。
2.高麗菜葉中間的梗去除後,葉片切細絲,用油炒過後,加鹽調味。
3.另起一小湯鍋,煮好滾水,綠豆芽洗淨、放入滾水中燙30秒,再沖冷水,豆芽才會脆,瀝乾備用。
4.豬里肌切絲,先用鹽抓過,抓至肉絲產生黏性,肉才會軟,再加入適量酒、胡椒略為醃過。肉絲下鍋前先拌一點冷油,起鍋加熱,以熱鍋冷油,將肉絲拌開,油熱後將肉絲炒熟,盛起備用。
5.胡蘿蔔切細絲,用上述餘油煎過備用。
6.將煙燻豆皮切絲,以炒肉絲的餘油,將豆皮絲煎香備用。
7.豆干先切細絲,小火煮過瀝乾。鍋熱油,先放入切好的細薑末爆香,再放入豆干絲,煎至微焦香。
8.木耳切絲,炒過備用。
9.芹菜切段、切細絲備用,芹菜絲不需炒過。
※正夏天時時蔬可使用綠竹筍,竹筍事先以水煮的方式煮熟,剝皮後切粗絲備用;遇到夏季尾聲的筊白筍季節,筊白筍剝殼切絲後炒熟。
10.將春捲皮剝分開備好放盤上,另備一圓盤,可鋪平春捲皮。
11.將各式餡料放到堆到春捲皮上,堆成長方形量體,春捲皮包折,捲起餡料。
12.起油鍋熱油,將包好的春捲排放入鍋中,春捲皮的開口向下,等煎完後,開口就會闔上。
13.以中火將春捲兩面煎至金黃色,起鍋前以手抓鹽,略灑於煎春捲的表面,餅皮的鹹香可帶出內餡蔬菜的鮮甜。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