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俳句的內容須吟詠當下,截取瞬間,不寫過去和未來。然而俳句所記錄的「瞬間」在閱讀者腦海中所呈現的知覺,則因創作者的安排而有所不同。現代心理學中就有所謂「時間知覺」的說法,其意為「客觀事物和事件的連續性在人腦中的反應」1。
讀者如比較正岡子規提倡的「瞬間的風景寫生」俳句與子規前的江戶俳句,便可清楚感受到「瞬間」在心理上的長短印象的不同。大抵當時稱為發句的江戶俳句(俳句一詞始自正岡子規)仍然繼承和歌傳統,感嘆自然風物隨時光推移而變換姿態的物哀,思緒綿綿的從現在回溯過往年歲,又從現在展望衍變的未來。
正岡子規眼中的「瞬間的風景寫生」俳句,是甚麼樣的風貌呢?且看詩人慢鵝六月十日收錄於「華俳社」一周精選的佳作﹕
抖出一圈水珠的狗兒
驟雨
驟雨是夏季忽然降落的大雨,閩南語為「西北雨」,客家語為「風馳雨」。由突然形成的積雨雲引起,一邊移動一邊在大地上落下局部的雨。在炎熱的夏季午後,突來的一場大雨使萬物都停下腳步,可以歇息在土壤氣味的涼意中。
雨不久就停了,作者趁此時外出處理待辦事項。此時眼前的一隻狗兒抖出一圈水珠,像停留在空中的時間之環。當我們讀此俳句,在閱讀過程中並不會因任何因素而想到現在以外的時間情景。我們的閱讀和理解速度也不會有差別,閱讀與理解幾乎是同步完成,長度一致的行進著。因此,讀者很容易能感受到「一瞬=現在」的霎那性。
另一方面,和歌中常有與時光更替輕輕交織的情緒起伏,連綿的從過去迴響至未來的纏綿繾綣,若體現於俳句,則可以詩人臯月於七月七日被收錄在「華俳社」的這首佳作說明﹕
收錄催眠曲的女主人
小貓
小貓的圓臉、大眼睛、小嘴巴和額頭的大小與人類的嬰兒相似,符合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勞倫茲曾提出的「幼兒基模」(baby schema)理論,因此會使人體內產生叫人愉快的荷爾蒙,並誘發人類想照顧他們的欲望2。然而,姑且不談這首俳句裡的小貓是否使人聯想到嬰孩,照顧弱小的幼童或動物總會使照顧者感到精疲力盡,有時甚至希望小貓能睡久一點。
當我們讀這首俳句時,會聯想到女主人與小貓相處了一段時間(過去),而疲倦的她收錄催眠曲(現在),準備撥放給自己和小貓聽(未來)。於是俳句的「一瞬=移動的時間」,像落水的一顆石頭,圈起一圈圈思緒的漣漪,從現在擴散到過去和未來。
俳句雖屬定型小詩,有「切」和「季語」的限制,然而在這短小詩型中,那一去不返的「瞬間」可比箭飛越楹間;可比人走過一座橋梁。時間的內容雖然包含著各種各樣的事物變化,如屈原《離騷》中所說﹕「時繽紛其變異兮,又何可以淹流?」3 然而,終究沒有人能夠使它停留。(2021.7.10 夜於麝燈小屋)
注釋
- 見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990),頁278。
- 參見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著,《和動物說話的男人》,(臺北:木馬文化,2018)。
- 見傅錫壬注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2020),頁2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