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步青(1948-)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惟。物。觀」個展,展期長達3.5個月(2022.12.24-2023.04.09),使用3個(#201-203)展覽室,不論從時間規劃或空間安排來看,這項展出堪稱高美館壓軸、跨年與開年「三位一體」重量級的主秀,對高美館如此禮遇與重視的個展,值得在展覽行將結束前,把握機會前往觀賞。
黃步青生在鹿港、學在師大、任教大甲高中、留學巴黎,遷居台南,曾在成大建築系任教。1969 年,師承李仲生研習現代繪畫、1977年創辦自由畫會,「開啟一種基於潛意識出發的創作路徑」、1981年偕妻李錦繡赴法留學,獲巴黎大學造型藝術碩士;本次展出的〈野宴〉,1999年代表台灣參加48屆威尼斯雙年展;2003年,夫人李錦繡過世,同步開啟許多溫婉細致的作品。
黃步青的作品多表達對生命與環境體悟,身為台灣以複合媒材為主要創作形式的藝術先驅,他的作品繁複多元,充分感受到藝術家創意奔騰、作品意象豐沛,不為年齡、時空所限。如不先從創作年表瞭解架構,將難發現藝術家人生轉捩過程、不同時期以及跨時期融合作品的精采與妙處。

這次展出作品從素描、油畫、裝置藝術、拼貼,加上展場內藝術家夫子自道,關於創作說明的影片(一件說明創作背景的後設作品),內容豐饒;藝術家使用報紙、木材、蒺藜籽等單一媒材到運用沙灘撿拾回來的漂流木、鋼鐵廢棄物結合的複合媒材,營造出黃步青獨特的創作。
高美館助理策展人吳家男導讀本展時,將「惟。物。觀」看成黃步青創作展的三個面向。看展時,可以藉由這樣的架構,進入展品核心。其中,「惟」,代表藝術家對自然與生命的感知,日後並成為藝術創作的核心;「物」代表藝術家對創作媒材的探尋與使用。「觀」則呈現黃步青創作過程,始終可以就地取材,保持對自然、生命的關注,從而形塑藝術家獨特創作語彙。尤其,黃步青留法歸來視「報紙蛹」為蟬蛹,在原本拼接技法外,開始進行系列創作,不斷在自然環境中尋找創作媒材,令人印象深刻。


看展時也可以從展名英譯3M(Mindset, Materials, & Meditation)看起。像黃步青這樣作品等身的藝術家個展,如何在心靈中觸發美感經驗,也可從藝術家佈展方式以及從本我/自我、物我合一、人我相融,三個視角切入,或可更快能與作品產生互動或共鳴。
其實,每件作品並不全然可概分成期,即便同期創作出來的作品,也不盡然擁有相同的創作意象與企圖;更多可能蘊藏藝術家本身,來自知識、能力與技巧外的偏好與慣性。佛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從黃步青啟蒙研習畫作到目前創作等身,50幾年來的創作歷史,相信藝術家對每件展品,都有恰如其分地表現。


這樣的思維,可以看到黃步青在妻子李錦繡過世後,以蒺藜籽創作的系列作品,如2009年連作作品〈寄語大海〉、〈粉紅床〉「以熟悉的媒材,在床上繪製女體,寄意對妻子的思念」。這些,或許比關注黃步青在妻子去世後「開始運用廢棄鋼鐵創作,足跡由海邊轉向都市角落,…,運用幾何造型表現規律性,透過鳥翅膀等傳達飛翔的意象」更有人味、韻味與趣味。
再如〈野宴〉,以民間辦桌形式建構「儀式空間」,「頭像與種子指涉軀體與生命,觀眾能感受到臺灣文化與情境,進入一種節慶氣氛。欣賞巧妙融合媒材,建造令人熟悉親切的儀式氣氛」,然而,藝術家再現這件「節慶氛圍與儀式空間」的作品,究竟要召喚觀者,眼見為憑以外的哪些冥思? 相信都是觀看本展時,值得跟自己開會的精采一刻。好展難逢,即將結束,務請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