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藝作品中的薄胎,可以展現如蝶般的羽翼,輕、薄而美麗;其上釉面溫潤如玉,精繪青花、鬥彩等雅緻圖案,作品或以鏤空或鑲金邊呈現,雅緻精雕華麗奪目,由於工序繁複創作難度高,平時並不常見。
陶博館地下一樓陶藝長廊刻正展出的李存仁、汪弘玉伉儷陶藝聯展,以「蝶衣」為名匯聚60組/件精緻頂級工藝作品,展現薄胎精雕功力,3月30日前值得前往欣賞。
李存仁、汪弘玉伉儷相識於校園,都在鶯歌歷史悠久的仿古藝術「市拿陶藝」工作,1979年成立存仁堂,夫妻創作兩相協力、精益求精,致力融合並兼容呈現陶瓷的溫潤、琉璃的剔透、漆藝的華麗、不鏽鋼的冷豔等工藝特色,致力為陶藝創作開新局。

陶博館館長張啟文表示,陶藝家李存仁、汪弘玉這次申請的聯展,以傳統工藝為基礎,將陶瓷結合異類媒材,不斷突破與創新,既承載體悟自陶瓷千錘百鍊的工藝內涵,同時結合創新工序,作品賞心悅目。
張啟文指出,陶博館長期提供國內外陶藝家揮灑創意、展現才能的舞臺,每年除開放申請個展,也舉辦各種競賽展,鼓勵陶藝創作者透過多元作品與創作議題詮釋陶瓷之美,同時期望藉此能激勵出更多當代陶藝創作者的想像。
陶博館行銷企畫古芝瑜說,蝶衣這次展出的薄胎系列坯體經粗修、細修、精修等工序,最終薄如蛋殼,呈現精雕鏤空的造形,其上再加彩繪青花、鬥彩或鑲金的碗型,更顯精巧細緻。

作品如薄胎系列-1的金彩、銀彩、青花鏤空唐草薄胎碗或有著球體形貌的花好月圓等,在不同光線強度照射下,既見瓷、光、影的特色且能體察三者交織出的綜美,晶瑩剔透的光澤,不少觀者流連細品。
陶藝家李存仁、汪弘玉表示,每件作品都是在如履薄冰的心情下完成;持續挑戰自我,使他們獲得很大的喜悅。從結合陶瓷與漆藝的鬥彩花鳥漆瓷碗、雲龍金地漆瓷碗等創作,就可體現其富含的深厚工藝與底蘊,尤其經由層層堆疊打磨抛光,12道繁複工序,才能讓溫潤的陶瓷與華麗的漆藝兩相襯托相互輝映。
其中,李存仁結合古木製作與陶瓷裝飾的《古琴系列》,展現古典玲瓏氣質,更在展覽期間每周六下午3點都將為民眾彈奏古琴,讓觀展者在悠揚樂音中欣賞作品。更多詳細展訊可上陶博館官網及粉專查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