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科學詩性 國研院藝術探索交流展

展覽啟動儀式,展覽顧問台大副教授洪廣冀(左起)、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國研院副院長林博文。
《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除有國內外跨學科創作者,同時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拉脫維亞RIXC新媒體文化中心合作,藉由展覽顯示科技、藝術與人的交錯對話,開展創新類型。圖為展覽啟動儀式,展覽顧問台大副教授洪廣冀(左起)、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國研院副院長林博文。圖 / 國研院提供

當科學的詩性與藝術相遇,在界線日益模糊的世界總能創造出獨特氛圍。許多創作者應用跨學科方法,將社會與自然、科學與感性、想像與現實結合,創造出嶄新的經驗、知識與美學,連結並點出當代核心的價值議題。

為讓社會大眾感受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特殊體驗,國研院昨(10)日起在北市科技大樓1樓公共區域展出《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提供民眾認知藝術如何成為拆解與重新定義科學探索的媒介,又是如何點燃跨域創新的靈感。

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說,國科會長年致力推動科學技術的創新,積極探索科技與其他領域的交叉合作。在藝術領域,就有許多活動熱烈地討論人類與科技相遇的創意成果。這次展覽除有國內外跨學科創作者,同時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拉脫維亞RIXC新媒體文化中心合作,藉由展覽顯示科技、藝術與人的交錯對話,開展創新類型。

展出內容包括科技與藝術如何相互對話、衝撞與啟發,推動人類對美好未來的想像和創造,極具啟發並令人感動的展覽。林敏聰說,他期望藉由這場展覽可以向世界展示,科技與藝術的融合不僅能創造出新知識和美學經驗,更能用不同的「眼睛」來探索日常生活關心的議題。

國研院副院長林博文說明,國研院的主要工作聚焦在科技發展與科技人才培育,藝術和科技雖然很不一樣,但同樣是追求生活品質提升的工具。若能藉由科技與藝術的相互激盪,以藝術展現科技之美、以科技加強藝術表現手法,將社會與自然、理性與感性、想像與現實相結合,將能創造嶄新的經驗、知識和美學,帶給觀展者不同以往的感受與體驗。

本項國際交流展由融聲創意紀柏豪策展,臺大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擔任顧問。展期3個月,分宇宙共生-科技與宇宙的多維依存、感官賦能-透過科技重塑環境感知、網絡交織-科技與社會的複雜關係、科藝匯聚-跨學科的創新邊界4大展區。

其中,宇宙共生展區將人類感性延伸至地球與宇宙間的浩渺空間,在私人太空旅行及衛星連網服務已逐步實現之際,對太空產業及人類中心思想提出另類觀點。展區內可以看到研究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策略和科技應用的實地太空模擬與以微生物視角的第一類接觸及非典型太空利益關係者訪談。

在感官賦能展區,展示藝術家如何透過不同科技媒介去理解、轉譯周遭環境,重塑對感官世界、身體經驗以及自然環境的既有認知。展區內可看到超越物質層面的感知維度以及科技與藝術如何揭示人類、自然及社會間深刻的聯繫與互動。

在網絡交織展區,主要呈現科技與社會的複雜關係。透過不同角度探討科技如何塑造人際關係、勞動條件以及社會結構;科技如何中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透過區塊鏈技術質疑與重新構想財產與國家間的連結,揭示在技術進步背後隱藏的社會與生態複雜關係。

最後,在科藝匯聚展區中,主要呈現並彰顯藝術與科學共同探索未知領域的力量,並能一窺藝術家與科學、工程跨域合作的濫觴。除展覽本身,展期間還將由共演化研究隊協助辦理8場公眾活動,包括音樂影片放映會與現場導聆、紀錄片放映、藝術家工作坊、線上講座等豐富形態,讓參與者能更深入體驗科技與藝術的交流融合。

其中一場將邀請拉脫維亞RIXC新媒體文化中心的藝術家羅莎‧史密特與萊提斯‧史密茨(Rasa Smite & Raitis Smits)來台,現場分享其長年對藝術與科技、生態藝術、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創作的洞見。

國研院表示,期望藉由本次展覽串連國內外創作者與研究人員,在科學方法與藝術創造的感性交織與相互啟發中,連結過去與未來、理論與實踐,一同審視現代生活中的科技,如何被重新詮釋和理解。

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展場照。
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展場照。圖 / 國研院提供

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

展期:2024/5/10—2024/8/10
時間:週一至週五 09:00-18:00
地點:科技大樓一樓大廳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06號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