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考古生活節 東亞史前動物大探索

新北考古生活節 東亞史前動物大探索
4/18(四)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將以考古學中的動物群相為題舉辦國際考古論壇,邀請臺、日、韓傑出考古學者,進行4場次、9項專題,即起報名。圖為去年國際考古論壇大合影。圖 / 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十三行博物館4月將以「考古學中的動物群相」為題,召開新北市國際考古論壇,邀請臺、日、韓傑出考古學者,進行4場次、9項專題演說,分享探索東亞史前動物樣貌以及與人類、環境的互動關係。

國定十三行考古遺址出土豐富的動物遺留,包含貝殼、魚骨、獸骨及禽骨,充分運用周遭山河海環境資源,也豢養部分動物。今年聚焦史前動物並首度擴大舉辦新北考古生活節,原本3天活動延長至4-5兩個月,其中,國際考古論壇彙集國內外考古研究能量,一同在十三行與大眾分享珍貴研究成果。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羅珮瑄表示,新北市國際考古論壇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考古論壇,也是國際考古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除考古工作者、學者面對面交換新知,民眾更可在4/20-21新北考古生活節,免費體驗國內與各國博物館自主研究轉譯的考古體驗活動。

本次論壇邀請國內考古學、人類學界翹楚,包括清大人類所所長臧振華、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成大考古所所長趙金勇以及臺大人類系教授陳有貝,擔任這次國際論壇的引言人。

日本兵庫縣、宮崎縣西都原、山梨縣等三的考古博物館研究員將來台,共同探討日本繩文時代的動物圖像、捕鯨活動以及動物考古學在博物館中活用實例;韓國全谷史前博物館、韓國國立海洋博物館也將深入介紹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遺留,重現韓國海洋生活。

國內方面,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陳彥君將探討鐵器時代環境變遷與臺灣哺乳動物滅絕的關係;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潘韋亨、陳光祖兩位教授、十三行博物館研究助理閻玲達針對十三行遺址提出動物遺留研究新發現與史前樣貌與貝類資源運用;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副研究員蕭聖代,則將分享淡水河流域臺灣文蛤正名發現與歷程。

新北市國際考古論壇4/18(四)將在十三行博物館演講廳舉辦,報名自即日起到3/28 晚上12點為止。全案採線上報名,全程免費,正取名額120人,備取20人。更多資訊請至十三行官網或粉絲專頁查詢。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