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生態:三位日本鄰居教會我的事

本文作者趙晴,現任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會長。翻譯家、旅日詩人。出版物有譯著、詩集等多部,亦寫散文、隨筆。譯著有《耶律楚材》(陳舜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隨緣護花》(陳舜臣)(中國畫報社)、《近代城市公園史一歐化的源流》(白幡洋三郎)(新星出版社)(校譯)、《假如能與昆蟲對話》(中國畫報社)等。詩集《你和我——趙晴詩選》(上海教育出版社)、詩歌隨筆集《余白》(香港先鋒詩歌協會)。詩歌散文等散見於《流派》、《圓桌詩刊》、《創世紀》、《中國當代詩人詩選2019》、《希望的春天在路上》、《2020-2022海外華文文學精品集》、《中外筆會國際詩文集》、《日本華文女作家散文精選》、《中文導報》等國內外各詩刊、文集、報刊以及文藝平臺。共同主編詩集《潮》(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圖 / 趙晴提供

每每路過花店,我就會想起來到日本後最初的鄰居。

那家小花店位在當時學日語的學校附近,我也住在學校附近,因此每天都會走過。那時我還是個大孩子,日語也是磕磕巴巴,完全沒有買花賞花的心思,卻總不由自主地走近那家店門口,看看那個擺弄花兒的中年婦人。

因為她一邊打點鮮花,一邊高聲歌唱。這在日本人中很少見。我常常假裝低頭賞花,其實是為了她;我被她吸引,是因為她的快樂。她似乎在向這個世界大聲地宣佈:「我是多麼快樂!」這份率真和不遮掩,對於她一個中年人來說,又是怎樣的可貴和可愛呢!

和她一起經營花店的是個年輕人,起初,以為那是婦人的兒子,但很快就明白他們是一對夫妻。他聽著妻子的歌,輕輕哼著,有時說幾句家常話,有時自言自語,比如「紅綢帶不太多了,我得去給山本先生打個電話。」、「一會兒去買點兒生魚片,對,晚上就吃生魚片吧。」他們慢聲細氣地說著話,如同這世界只有他們兩個人。

有一陣子,太太住院了,花店裡全無了生氣,先生失去了笑容,也不再自言自語。有老顧客詢問情況時,年輕的先生總是一邊感謝一邊說:「醫生說馬上就可以出院了,沒什麼大礙,讓您擔心了!她呀,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無論在哪兒,她一唱歌就讓人心安。」想來他快樂的太太在醫院裡也是個受人歡迎的病號。

一年後,我在搬家時特意去打了招呼,以後只要到了附近也會去看一下;現在,去了就一定買上幾枝女主人推薦的花。她的頭髮已經白了,依然喜歡大聲唱歌;他也進入了中年,依然在她的歌聲中自言自語,他們依然輕輕慢慢地說說家裡和店裡的事,自顧自地經營他們兩個人的小店,似乎沒有什麼能影響他們平靜的生活。

事實上,在他們周圍的確沒有什麼議論,也很少有人對他們投去好奇的目光。因為這裡的人們對別人的事並不關心。這種「不關心」很奇妙,對於有些人來說,它是冷漠和寂寞;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救贖和成全。

上研究生時,我家旁邊住的是一對國際婚姻的夫妻,先生日本人,妻子是中國人。他們關係很好卻經常吵架。當然,吵架與夫妻關係的好壞並不矛盾。相反適當的吵架有利於夫妻間的互相瞭解。起碼他們是這樣的。

因為是隔音不太好的公寓房,他們的吵架內容我往往聽得一清二楚。不外乎是些生活習慣或待人接物態度上的不一致。大多時候是只聽到妻子尖亮的聲音,先生的聲音卻是很少聽到。只有一次聽到她先生說:「等等,咱們先把窗戶關上再吵!」看來先生是吵不過他妻子的。

沒問過他們是怎麼認識的,但妻子的日語非常好,看樣子也很般配。有時在樓道碰到,妻子會很熱情地和我聊上一會兒,做了家鄉菜也會拿一些過來給我。他們戲劇般地越吵越好,在一次又一次的磨合和碰撞中,終於找到了折衷點和共識。

在我搬離那座公寓時,他們竟變得如同新婚,進進出出都非要拉著手。愛有很多種,比如像他們那樣,爭爭吵吵還是常有的,卻不再盯住對方的不足不放。原來,國際婚姻其實不是「國際」出了問題,而是「婚姻」本身有了問題。

與現在的鄰居已經相處近十年了。他們一家四口,田中先生、太太和他們的兩個兒子。起初兩家交往極少,只限於地區掃除日時一起拾拾垃圾拔拔草,見面點頭打個招呼而已。後來由於一次偶然的「陽臺外交」,我們兩家成了好鄰居。

那天中午忽然下起了小雨,我正好在家就急忙到陽臺收衣服。眼睛餘光看到鄰家的陽臺還晾著衣服,忍不住「管閒事」,衝下樓跑到鄰居家猛按門鈴。「誰啊?」田中太太的聲音聽上去有些睡意,看來是在睡午覺。

「我是鄰居啊!下雨啦!快收衣服吧!」我匆匆地丟下一句,就又趕回家繼續收衣服。雨越下越大,幾秒鐘後田中太太出現在鄰家的陽臺上,一邊收衣服一邊對著我笑,她說了好幾聲謝謝。我不禁仔細看了她一下,才發現她是個俊美的女人,聲音也很動聽。以後我們就常常在陽臺上「偶遇」,大聲聊幾句家常,就越發親近了起來。

如今我們兩家已經是好鄰居、好朋友,田中太太至今還會提起我的那次「管閒事」,「你特意跑來提醒我下雨啦!收衣服啦!你說,我是鄰居啊,我當時真開心!」看來,那次小小的「閒事」是管對了,抑或者該說是「人」對了。

我在文章裡常常提到的那位田中太太就是她。她不太會說什麼有趣的話,重複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什麼辦法呢,總要加油活下去吧!」。是,總要加油活下去吧。

延伸閱讀

前一篇文章余英時 x 黃光國 探塑社會文化新火花
下一篇文章蘋果占比OPPO增值 二手機回收稱冠
賦歸自然生態文選
一片葉落下整個秋天「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徵稿|生態(ecology)仍然是21世紀人類繞不開的話題,也是人類延續最應關注的項目。廣義的生態包含甚廣,其本質是善良與自然。其高者即「贊天地之化育」,而其於生活中,即包含節約、環保、素食、保育、心理健康、冥想、窮遊、有機、寫作、放牧、修身、芳療、綠色家居、動物遷徙、保護瀕危物種……。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藝文風自2025年始,推出「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專欄。散文為文學品類之一。然本欄目作者並不局限於散文家,而有各行各業的專才。其文字清通多姿,內容紥實深邃,可讀性高。 本欄目也歡喜讀者來稿,經審閱後刊發,以饗讀者。所有刊登的文章均致以薄酬。臺灣作者將透過郵局轉帳支付,其它地方作者一律以微信紅包折換為人民幣支付。如日後有機會結集成書,將獲贈乙本永作留念,然不另付稿酬。 投稿者視為認同以上各項事宜。投稿者請注意以下各項,以免影響發表機會: 甲)字數連標點1500以內。 乙)題目(包含副題)在12-15字間。 丙)作者生活照1-2張,像素1M或以上,橫式為主,16:9更佳。 丁)投稿專用信箱:lawfuk2012@gmail.com 或 psc518053@163.com。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