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無常,世事紛擾。躲進自己的書房,閱讀各種書籍,汲取各類知識,是我最大的樂趣。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有三種激情支配著他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我沒有羅素那麼多情與悲天憫人,只有一種激情支配我的一生,那就是對知識的追求,尤其是對終極知識的追求。
出於我從未泯滅的好奇心,我對各種知識都深感興趣。我渴望瞭解各種事物背後的奧秘,對萬事萬物總想尋根究柢。不同學科領域能讓我們瞭解不同事物的奧秘:物理學能瞭解物質世界;生物學能瞭解生命;心理學能瞭解人類精神世界;社會學能瞭解人類社會奧秘;而語言學則能助我們一窺人類思維奧秘,因為我們借助語言思考,通過研究語言可瞭解人類如何思維;至於文學和藝術則有助瞭解人類情感和想像力的奧秘。
數學揭示了抽象理念世界的結構,學習數學能使我們瞭解抽象事物的奧秘;哲學是對各種知識的反思,也是對各種問題做更深入的後設探究,研究哲學能使我們更深刻瞭解事物本質。然而,人類的一切知識都離不開邏輯,邏輯是人類理性思考的終極根基,也是存在的終極根基,學習和研究邏輯能使我們瞭解一切奧秘的奧秘。
在上世紀初,數學基礎論中有一種思潮叫「邏輯主義」。邏輯主義認為,數學最終可化約為邏輯。即所有的數學概念都能以邏輯概念來定義,所有的數學定理都能從邏輯公理中推導出來。
邏輯主義最後當然並不成功,許多數學概念只能用集合論的概念來定義,但集合論是屬於數學還是邏輯,則仍有爭議。其中,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更是斷絕了從邏輯公理導出所有數學定理的夢想。儘管如此,邏輯仍然是數學的基礎,所有數學證明背後所依據的就是邏輯原理。
邏輯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內容極為豐富、分支非常眾多的學科。最基本的部分是命題邏輯、一元謂詞邏輯、多元謂詞邏輯,這些被稱為一階標準邏輯,是現代形式邏輯的基礎。比較高深的有高階邏輯、多值邏輯、模態邏輯、反事實條件句邏輯、廣義量詞邏輯、自由邏輯、內涵邏輯、元邏輯等。極端抽象高深的是數理邏輯,它包括集合論、模型論、證明論、可計算函數論等。
數理邏輯既屬於邏輯又屬於數學,是邏輯學與數學的重疊部分。邏輯學與其他學科重疊的情形還有:歸納邏輯中有關統計和概率部分,是邏輯學與統計學的重疊部分;形式語義學和形式語用學,是邏輯學與語言學的重疊部分。科學方法論和謬誤理論等,是邏輯學與思考方法學或批判性思考的重疊部分;語理分析則是邏輯學、思考方法學與分析哲學的重疊部分。我認為,在大學中邏輯學應該從哲學系分離出去,成為一個獨立學系。
我之所以對邏輯學情有獨鍾,除了它是人類一切知識和理性的根基外,還在於它具有無與倫比的嚴格性和客觀性。沒有任何一門學科會比邏輯學更嚴謹。邏輯中的論證,總是要求做到絕對可靠、無懈可擊。受過嚴格邏輯訓練的人,讀其他學科的書都會覺得不夠嚴謹。讀哲學、社會科學的書,會發現裡面的許多論證都非常不嚴格,有些甚至充斥著邏輯謬誤。讀物理學、自然科學的書,也會發現裡面有某些觀念過於粗疏,有邏輯上的毛病。即使是讀數學,也會覺得有些證明不夠嚴謹。
在邏輯學中,由於要求絕對的嚴格,無論是構造定義還是證明定理,其步驟和規則都有嚴格的限定。而數學中的證明就自由得多,只要不違背邏輯,什麼方法都可以用。讀慣數理邏輯再去讀數學,會有一種解除束縛的輕鬆感。
我認為,學習邏輯就如戴上手銬和腳鐐練習飛簷走壁,而學習數學就如放開手腳在崎嶇的山路上盡情奔跑與攀登,過程雖然辛苦,但自由。這不是說數學比邏輯容易,兩者都很難,但難的地方不同:邏輯要求極端嚴格,數學更富於創造性。
邏輯學是一切知識和思考的終極根基,又具有無與倫比的嚴格性。對終極根基和絕對真理的追求,是支配我一生的激情,就是這種秉性使我選擇了邏輯學。如果說書房是我人生的港灣,邏輯學就是我心靈的錨泊(Ancho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