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淅淅瀝瀝下著小雨。
昨晚又給大學院時代的老師打了電話,依然沒有人接。老師已經八十多歲了吧,是回老家了嗎?心中憂慮,輾轉地睡不踏實,索性便早早起來了。
雨漸漸停了,氣溫也感覺似乎略低了些,於是便和假期中的女兒出了門。我們選擇了一座市內公園,名曰「白鳥庭園」。庭中的「清羽亭」據說是以天鵝飛降之姿為意象興建得名。這是中部日本地區最大的日本庭園,溪水翠竹、綠萍粉荷、楓葉獨橋、青石幽徑、籬門殘雪……一年四季你想看的風景盡在其中。
生活在四季之中,與四季共存--日本人的「自然觀」,在這裡會得到更具體的感受。
白鳥庭園的池中飼養著大量的鯉魚,坐在池邊的紅凳上,靜觀各色鯉魚優雅地戲水本就夠賞心悅目,加之可以靠近它們,並給它們餵食,就更是樁樂事。池邊有一個休憩處,名曰「汐入亭」。亭前放置著一個小木架,上面整齊地鬆放著幾排用報紙疊成的小盒子,裡面裝有基本等量的魚食。一小盒魚食是50日元,沒有人收錢,遊人也會自覺地將錢投入旁邊的木盒裡。
給女兒買了魚食兩小盒,讓她慢慢地餵。接過魚食,小姑娘撒歡一般地跑到池邊,她的小影子剛剛倒映在水面上,鯉魚們就飛速地聚集過來了。女兒歡呼一聲,抓起一把魚食撒下去,鯉魚們忽地微微躍起,張著圓圓的嘴,瞪著圓圓的眼睛,表情既憨又萌,著實可喜。
鯉魚們互相爭搶、相互嬉戲,池水被吹起一片片氣泡在碧綠清澈的池面飄來飄去。鯉魚們體型圓潤,衣裝多彩,紅色、橙色、黃色、黑色……在耀眼的日光下,那些顏色更是亮得令人幾乎睜不開眼。
鯉魚群中還有一隻龜,那龜被魚們擠得左搖右擺,顯然它不是來搶食的,只是路過。看它費力滑了幾下,終於突出重圍,好像鬆了口氣,又悠悠而去。園中遊人很少,池邊除了女兒,只有另外兩三個小朋友同樣熱衷於餵魚。我也撒了一些,把剩下的都給了她。
坐在「汐入亭」的長凳上看著她。她跑到哪兒,魚兒就追到哪兒,當然追的是魚食。幾個精力十足的孩子,和一群同樣精力十足的魚兒,玩得不亦樂乎。亭前的鹿威1一直規律地響著,竹筒敲石的聲音確實療癒。這一刻,我忽然產生一種強烈的錯覺,那場場席捲整個世界的災難,是否真的發生過。
這時,池邊的孩子們一起跑向池的另個方向,似乎發現什麼,我不禁跟他們跑過去。原來他們發現幾隻沒過來爭食的鯉魚。那幾隻魚是青灰色的,體型清瘦,但姿態靈活、反應敏捷,看起來不像是病弱的。
孩子們撒了魚食給它們,它們也立即吃了,卻不顯得特別興奮,好像只是不願意掃孩子們的興。善良的孩子們憐惜它們,一邊撒魚食一邊說:「吃啊!快吃啊!不然會被別的魚吃光的。」結果被孩子們言中,第二把魚食撒下去時,剛才的魚群也追了過來,把魚食搶得乾乾淨淨。幾個孩子面面相覷,連呼:「這也太猛了吧!」倒是那幾隻有性格的青鯉,抖了抖尾巴,又遊到遠處去了。
女兒手裡只剩下最後一把魚食,她托在手掌上,捨不得一下子撒下去,而是一顆一顆地向池裡拋。身邊的一群鴿子緊緊地盯著她的手,盼她失手掉下一顆,就可以入肚了。烈日下鴿子凌厲的目光,像個白日的打劫者。但那些鴿子卻是守規矩的,明明一撲就可以得到女兒手上的魚食,卻不襲擊,始終只尾隨著她來來去去,就等她手上的魚食落下來。
這些意圖「打劫」的小東西太過老實,連孩子們都不禁同情起它們來。「唉,園裡有規定不能給你們吃啊,不是不給你們哦,別跟著啦。」可是鴿子們還是跟著,直到看著孩子們手裡的魚食,全部投入了池裡,它們才棄了念頭,振翅離開。
孩子們互相鄭重地行禮,感謝一起度過的愉快時光,然後揮手道別,沒有互道姓名,今後也許會再見,也許再也不會見。所謂「一期一會」,就是如此了。據說這句話始於日本茶聖千利休。「一期」即「一世」,此世遇見的任何人、任何事都要認真對待,好好珍惜,因為誰也不知道日後能否再見。
途中遇到了住在附近的田中太太,我們互相打了招呼,聊了幾句家常,她說:「您知道嗎?咱們區的那家米店關門了。不是暫時休業,是徹底關門了。」「哦哦,」我歎了口氣,不知怎麼說。
「他們全家準備回老家了,老家有地,自然環境也好,怎麼樣都能生活。」田中太太樂觀地說,「有什麼辦法呢,無論怎樣都要加油活下去呀。」她又補充了一句,喃喃自語般的。
臨睡前再次撥了老師家的電話,鈴聲急急響了幾遍,當終於聽到老師聲音的那瞬間,我感覺自己深呼了一口氣。老師平安!而平安,又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啊!
--
1鹿威。根據維基百科,日語為鹿威し/ししおどし。一種可以持續添水的竹管裝置,等裝滿水就會自動將水倒空,過程會撞擊石頭發出敲擊聲,周而復始。傳統日本庭園利用敲擊聲防止鳥、鹿或野豬等動物侵入。
延伸閱讀
- 生態反思:住進鳥的居所沾染鳥的病
- 上山撿菌菇:前邊走、後邊生的時令
- 跟上虎斑阿灰: 落拓自在的地圖印記
- 雪花的快樂:北海道一圓銀色天地夢
- 小樓沉思:唯有邏輯能照亮存在
- 孑然的存在 慢慢張開的粉白色風鈴草
- 竹林中的聖言 生命相連宇宙重構自然
- 賦歸美景美味:梅隴的山與鴨嘴魚
- 極簡自然環保:活如狗尾草自在搖曳
- 據靜以觀物:俳句中的佛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