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沉思:唯有邏輯能照亮存在

本文作者張海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文學士、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目前在大學教邏輯學與思考方法學等課程。專業研究興趣包括邏輯學、思考方法學、分析哲學、語言哲學等。業餘從事詩歌、散文、雜文、評論等創作。著有《分析邏輯──理性思維的基石》、《思考方法》、《語言無言──張海澎詩集》、《張海澎短詩選》等。香港作家聯會永久會員。圖 / 張海澎提供

魯迅在〈自嘲〉一詩中有這樣的兩句:「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不必上課的日子,我也喜歡躲進書房成一統,沖一杯黑咖啡,讀一本邏輯書。世界太荒唐,唯有邏輯的法則與嚴謹能撫慰心靈。而黑咖啡,則使得邏輯更加濃郁。

我的興趣比較廣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哲學、文學等都有興趣讀一讀。但我最終極的興趣是邏輯學,那是我選定會終身學習和研究的學科。因為所有其他的學科都離不開邏輯學,邏輯是人類所有知識的基石。學習和研究邏輯學,帶給我極大的滿足和心靈上的寧謐。

「邏輯」一詞是英文logic的音譯,其詞根源於希臘文的邏各斯(λόγος)。在希臘文中,邏各斯有多種意思,既有言說、話語的含義,又有理性、規則的含義。一般認為,邏輯學是人類理性、思維的最根本的法則。但我認為不僅僅如此,邏輯還是萬事萬物最根本的法則,是存在的根基。

一般的邏輯教科書都將邏輯學定義為「研究論證的方法和原理的科學」,而邏輯學家Nicholas Smith則將邏輯學定義為「真理的法則」(The laws of truth)。他認為,邏輯學涉及的是如何從一些真命題推演出另外一些真命題,它關注的是真理。

能將邏輯學運用在論證上,成為論證的方法,僅是其副產品。我則將邏輯學定義為「存在的法則」(The laws of being)。我認為,邏輯學涉及的是存在與存在之間的必然性聯繫,它為萬事萬物設立了存在的模式和框架;邏輯能成為真理的法則,也僅是其副產品。

邏輯如何是存在的法則?讓我們以最常見的論證形式modus ponens為例做說明:

前提1:如果pq
前提2p
結論:q

前提1描述了這樣的情形:在所有存在著p事態的可能世界中,都存在著q事態。前提2描述了這樣的情形:在現實世界中存在著p事態。結論描述了這樣的情形:在現實世界中存在著q事態。

上述的論證形式就是在可能世界的背景中,描述了「如果p則q」、「p」以及「q」這三類事態之間的某種必然性聯繫,設立了它們存在的法則。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與其他事物的存在處於某種關聯之中,有些關聯是偶然的關聯,有些關聯是必然的關聯。科學涉及的是偶然的關聯,而邏輯涉及的是必然的關聯。只有必然的關聯才揭示事物存在的本質,所以邏輯揭示了事物存在的本質。

將邏輯學與數學做個比較是很有趣的。數學也描述存在與存在之間的必然聯繫,它描述的是抽象事物間的必然聯繫,如「8是偶數」、「素數的平方根是無理數」等。但數學的基礎恰恰就是邏輯,數學中所有概念的定義和所有命題的證明,都離不開邏輯的方法和原理。正因為邏輯為那些抽象的事物設立了存在的法則,數學才能描述抽象事物間的必然聯繫。

再將邏輯學與數學的運用範圍作個比較。科學都離不開數學,不但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也愈來愈多地運用數學,數學能幫助我們理解現實的世界。而邏輯學卻是任何一門科學的基礎:凡是需要論證、需要理性思考的地方,都要運用到邏輯。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說數學照亮了現實的存在,則邏輯照亮了一切可能的存在。邏輯不僅照亮了現實的物質世界,也照亮了抽象的理念世界:包括數學世界和形而上世界。

思想表達真理,真理由命題組成,而命題則由概念構成。我們是通過概念來思考,而邏輯就是將所有概念組織起來的框架和格式。因此,邏輯是理性思考的法則。而概念又是存在的反映,它是萬事萬物在語言中的呈現。因此,邏輯不僅僅是真理的法則,更是存在的法則。它是通過對存在的規範來規範人的理性思考。

希臘文邏各斯含有言說、理性、法則等多重含義,因而是深刻的。漢語中的「道」亦然,它也是既有言說的意思,又有道路的含義,而後者又引申為道理、法則。邏輯就是邏各斯,就是道。它做為既是理性又是存在的法則,能幫助我們理解存在、把握存在。邏輯使存在澄明,它令一切存在存在起來。

寫到這裡,我將杯中的咖啡喝光。在學習和鑽研邏輯時,喝著苦澀而韻味深刻的黑咖啡,有助於理解邏輯中抽象的概念和嚴謹的論證,後者同樣也是苦澀而深刻的。唯有邏輯能照亮存在,而黑咖啡則照亮了邏輯。

延伸閱讀

 

前一篇文章床頭上的水果:那塗抹在生命的色彩
下一篇文章i-Ride玩具星球啟航 許維恩玩具傳愛
賦歸自然生態文選
一片葉落下整個秋天「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徵稿|生態(ecology)仍然是21世紀人類繞不開的話題,也是人類延續最應關注的項目。廣義的生態包含甚廣,其本質是善良與自然。其高者即「贊天地之化育」,而其於生活中,即包含節約、環保、素食、保育、心理健康、冥想、窮遊、有機、寫作、放牧、修身、芳療、綠色家居、動物遷徙、保護瀕危物種……。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藝文風自2025年始,推出「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專欄。散文為文學品類之一。然本欄目作者並不局限於散文家,而有各行各業的專才。其文字清通多姿,內容紥實深邃,可讀性高。 本欄目也歡喜讀者來稿,經審閱後刊發,以饗讀者。所有刊登的文章均致以薄酬。臺灣作者將透過郵局轉帳支付,其它地方作者一律以微信紅包折換為人民幣支付。如日後有機會結集成書,將獲贈乙本永作留念,然不另付稿酬。 投稿者視為認同以上各項事宜。投稿者請注意以下各項,以免影響發表機會: 甲)字數連標點1500以內。 乙)題目(包含副題)在12-15字間。 丙)作者生活照1-2張,像素1M或以上,橫式為主,16:9更佳。 丁)投稿專用信箱:lawfuk2012@gmail.com 或 psc518053@163.com。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