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中的聖言 生命相連宇宙重構自然

本文作者雨其,本名霍森棋。其新詩、散文詩、散文、微型小說、短篇小說等作品,散見於中港澳台與海外版文學報、文學雜誌、文學網站、報刊、散文詩集、新詩集、小說集。合著有結廬學社《書影文心》、香港小説學會歷年小說集等。短劇本《爺爺的秘密》曾於老人院、香港基榮小學上演。圖 / 雨其提供

新清水灣道上,聖言中學1的玻璃窗正映着朝陽。這座曾獲全球綠建築獎的學校,以現代化技術精密地重構自然。懸掛在鋼骨間的無數塊薄膜太陽能板,令人想起《莊子.知北遊》中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之間有自然大美,四時交替、萬物榮枯都有一定秩序,但他們卻不言語。

清晨,竹林在微風中沙沙作響,枝葉間滲出的氧分子,與學生們的書聲共振。這片人工栽培的青翠竹群,竟與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審美遙相呼應。

這一邊,二氧化碳濃度監察儀正在運轉,課室內,環保班長監測著螢幕上的數據。另一邊,有機農場的蚯蚓在腐殖土裡悄悄伸展著。日光照耀在綠化屋頂與四樓的空中中藥園地,自動灌溉系統啟動的簌簌聲,小小的彩虹在水花中若隱若現,竟有種出奇的寧靜。

天台的球型光纖導管將天光引入物理實驗室內照明,恍若小說中價值連城的夜明珠。風力渦輪機如唐吉訶德誓言要單挑的巨人,在七樓頂安靜旋轉著。它們的扇葉切割着城市季風,將動能轉化為電能。《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若見此景,或會驚嘆於現代隱士的智慧——不必遁入深山,也能在鋼筋水泥間築起生態烏托邦。

這所開放給外界參觀的環保示範中學,參觀者欣賞著校園地下珊瑚水族箱內的海洋生物、瀕臨絕種的龜、校園上空經常盤旋的飛鷹、樓梯間反光綠甲蟲、地下與空中花園草叢上不時伸出兩根觸角探索世界的蝸牛、還有參觀者不知道的,在附近極偶然地曾出現的猴子。

這些場景會不會不禁就聯想到達爾文的「生命樹」? 想到我們人類自身的根? 或想到西方的另一種生命樹 — 具備四元素,火(太陽)、水(雨)、風(空氣)、地 ? 不正也是這所校園連結的元素:

太陽能發電、水冷空調系統、風力發電、這些元素,最終都讓生命與地球深深連結。黃昏時,追日太陽能板緩緩垂下,就像向日葵完成每日的朝聖;儲能電池吸收最後的餘暉,等待點亮校園自修室的LED燈。升降機廂體如候鳥遷徙般起落,這時,位能正悄悄轉變為電能。

這所中學的圍牆外,近處公路上的車水馬龍與遠方的維多利亞港上的貨輪依然吞吐著碳足跡。每當季風掠過校園頂樓的風力機組,總有些許改變正在發生。

或許正如泰戈爾名句2:「綠葉的生與死乃是旋風急驟的旋轉,它更廣大旋轉的圈子就是在天上繁星間徐緩的轉動。」宇宙浩瀚,連最小的生命都和宇宙相連。那些每天穿過竹林、有機菜園、空中中藥園、魚菜共生裝置、瀕危絕種的龜池以及放學後奔向地鐵站的少年們,衣袂間悄然攜帶著生命的光暈。
--
1香港聖言中學。 https://www.singyin.edu.hk/zh/學校資料/校內設施/環保設施
2泰戈爾《飛鳥集》原文如下:
The birth and death of the leaves are the rapid whirls of the eddy whose wider circles move slowly among stars.

 

延伸閱讀

 

前一篇文章伯公今昔:福德祠前的陽光與眾生影
下一篇文章甕藏春梅醃脆梅 陶博館春遊三鶯登場
賦歸自然生態文選
一片葉落下整個秋天「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徵稿|生態(ecology)仍然是21世紀人類繞不開的話題,也是人類延續最應關注的項目。廣義的生態包含甚廣,其本質是善良與自然。其高者即「贊天地之化育」,而其於生活中,即包含節約、環保、素食、保育、心理健康、冥想、窮遊、有機、寫作、放牧、修身、芳療、綠色家居、動物遷徙、保護瀕危物種……。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藝文風自2025年始,推出「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專欄。散文為文學品類之一。然本欄目作者並不局限於散文家,而有各行各業的專才。其文字清通多姿,內容紥實深邃,可讀性高。 本欄目也歡喜讀者來稿,經審閱後刊發,以饗讀者。所有刊登的文章均致以薄酬。臺灣作者將透過郵局轉帳支付,其它地方作者一律以微信紅包折換為人民幣支付。如日後有機會結集成書,將獲贈乙本永作留念,然不另付稿酬。 投稿者視為認同以上各項事宜。投稿者請注意以下各項,以免影響發表機會: 甲)字數連標點1500以內。 乙)題目(包含副題)在12-15字間。 丙)作者生活照1-2張,像素1M或以上,橫式為主,16:9更佳。 丁)投稿專用信箱:lawfuk2012@gmail.com 或 psc518053@163.com。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