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研院昨(15)日在院慶授證第14屆院士。今年共有5位獲頒新科院士殊榮,涵蓋半導體、工程營造與生醫醫療,分別為台積電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米玉傑、中鼎集團總裁余俊彥、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台積電前技術研發暨企業策略發展資深副總經理羅唯仁與臺大醫療體系管理發展中心主任暨臺大醫學院小兒科特聘教授倪衍玄。
副總統蕭美琴特別恭賀5位新科院士並肯定其卓越成就,對國家產業發展的貢獻。她強調,臺灣總能在挑戰中創造奇蹟,工研院正是連結產官學研的重要平臺,在傳統工業、AI應用、醫療健康等領域展現關鍵影響力;同時,期許工研院持續努力,成為改變世界、讓臺灣更好的力量。
蕭美琴指出,五位院士實至名歸。米玉傑在先進半導體研發與製造上貢獻卓著,推動設備供應鏈本土化;余俊彥帶領中鼎工程布局全球,展現臺灣工程競爭力;蔡長海推動新藥、基因及AI研發,奠定臺灣生醫的國際地位;羅唯仁突破技術瓶頸,取得全球專利,帶動供應鏈成長;倪衍玄則在B型肝炎防治與兒童健康政策上成就卓越。
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指出,近5年全球發生幾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包括COVID-19疫情、烏俄戰爭與OpenAI 帶動的生成式AI(GAI)崛起,都加速全球重塑格局。未來GAI與晶片將是各產業創新核心,也是臺灣契機,尤其臺灣在晶片製造與AI人才上的厚實基礎,正好符合全球發展重心。

吳政忠說,工研院52年來始終與政府政策、產業需求並肩同行,從半導體、資通訊到五大信賴產業,持續推動AI化與數位雙軸轉型。展望未來5-10年,不僅著眼關鍵技術,更要推動跨域系統整合,投入人形機器人、無人機及無人載具等領域,承擔產業尚未投入的前瞻任務,為臺灣搶佔國際先機。
其中,今年首次舉辦的工研院創新週(ITRI Innovation Week),正是把院內研發成果整合呈現給國內外產業的重要平台,吳政忠期待藉此能鏈結更多夥伴、深化合作,讓科技創新成為產業升級與國家競爭力的動能。
工研院新科院士致詞時,米玉傑表示,當選工研院院士是項莫大榮譽與肯定。回顧30年職涯,在台積與團隊突破瓶頸、領先開發全球半導體技術,自期與工研院引領臺灣邁向新未來;余俊彥表示,這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肯定,更是對工程界的鼓舞。中鼎在南科全球首座工業廢水半導體製程再生水廠,樹立綠色工程典範,感謝工研院長期支持。

蔡長海強調,今後將結合工研院、學術、醫療與業界,發展精準智慧醫療、AI、新藥開發,打造全球領先的生醫產業;羅唯仁說,AI帶來產業新契機,深信工研院將統籌晶片、資料中心與應用軟體,打造世界級平台;倪衍玄則說,臺灣的優勢在跨域整合,工研院結合生技、資通訊與AI,將帶動難以取代的競爭力,為全民健康帶來新價值。
昨天院慶同時展開的首屆工研院創新週,一連5天從院士會議、2035跨域創新、智慧醫療、南方產業轉型到機器人&無人機論壇,匯聚國內外專家剖析科技趨勢;同步推出的智權新創週,以智財策略結合新創能量,全面鏈結全球市場機會。其中,技術特展「價值創新 ITRI前行」, AI百工百業亮點技術,將展示創新如何落實於產業與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