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 PwC Taiwan 2023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有72%臺灣企業已進行減少碳排計畫,企業對氣候風險的擔憂初步看來已經轉為實際行動,至於企業如何對外建立信任則為當前企業面對 ESG 的新挑戰。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說,企業轉型過程要經具公信力的第三方確信,才能提升執行成效與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信任。
這次報告有5大關鍵發現。依政府規定資本額在20-50億的上市櫃企業,必須在今年出版永續報告者,上市櫃企業278家,尚未出版的有124家(44.6%)。已出版永續報告的企業,EPS、ROE表現連續8年優於全體上市櫃企業。511家(65.8%)常設企業永續委員會,卻有高達9成企業未連結薪酬與績效。
另一方面,229家企業(29.5%)的報告書內容具體回應淨零目標,仍有77.9%企業未進行碳足跡盤查。756家企業(97.3%)訂有供應商管理政策,但評估供應鏈風險的僅有493家(63.4%)。
這項現況與趨勢調查同時發現,企業普遍關注法遵議題。其中經濟類升至第3、社會類至第6、環保法遵維持第5,商業道德與誠信則首次進入前10。超過63.6%的永續報告書經第三方驗證,近半報告書(49%)參考SASB永續會計準則訂定,泰半提到TCFD(57.1%),顯示企業重視永續資訊的透明揭露。
永續評比是企業永續揭露重要的階段成績單。這次發表會邀請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與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大中華區商務團隊高級經理鍾尚民針對永續評比為企業帶來的機會與挑戰進行深度解析。
李宜樺說永續評比所以重要,除可協助企業吸引投資人眼光、提升品牌好感度,更可透過評比檢視,找出強弱項,幫助持續強化精進。她以DJSI為例,提出該評比依據產業不同客製化設定議題,透過ESG三面向評估企業永續發展能力,部分題組並會詢問是否有第三方驗證,可以提升企業永續數據的正確與可信度。
在國際上,許多企業喊出淨零目標時,台灣減碳腳步又是如何?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提及「碳中和(23.6%)」、「碳權(12.6%)」、「內部碳定價(8.9%)」三者的比例,都較前一年度提高,已揭露碳相關執行成果的企業僅占1.2-2.4%,高達77.9%尚未進行碳足跡盤查。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張嘉宏副總經理說,企業規劃減碳策略時先了解自身氣候風險與機會,是完成溫室氣體盤查首要任務。然而因盤查過程數據蒐集範圍廣且數據量龐大,常使企業卻步,張嘉宏建議導入相應的數位科技工具,透過數位化協同合作平台協助跨部門作業,以即時掌握碳排數據,有效進行監控與管理。
本次發布會由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CSRone永續智庫、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共同主辦。於2023年3月24日第九屆臺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正式發布。《2023臺灣暨亞洲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報告,分析2022年臺灣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出版的810本(777家企業和33家非營利組織)永續報告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