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座海洋國家公園 自然寶藏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是臺灣首座海洋型國家公園,有完整獨特的珊瑚環礁生態,更有全臺最大、面積廣達7,220公頃的海草床,成為臺灣關鍵自然碳匯吸存區,同時也是重要藍碳種源庫與復育基地。
國家公園署表示,海草床不僅可以提供海洋生物棲息、庇護與孵育,還能穩固底質、防止海岸流失,有效吸收與封存二氧化碳,對全球藍碳系統至關重要。目前,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已發現由8種海草構成的海草床生態系,這些珍貴的海洋生態,成為重要景觀、資源與自然寶藏。
海草床生機旺 構築水下綠色城市
海草廣泛分布在熱帶與溫帶海域是海洋生態系重要一環,不僅可供魚、蝦、蟹、貝等海洋生物攝食,也是其棲地、庇護所與孵育場。聯合國更自2022年宣布每年3月1日為世界海草日(World Seagrass Day),以提高社會大眾對海草的認識並深化關注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

海草屬於沉水性維管束植物,一般生長在水深10公尺以內的海域,如沙質灘地、珊瑚礁台及平緩潮間帶等。構造分根、莖、葉、花與果實,不同種類依有性或無性生殖繁衍並拓展生長區域。海草根系編織如網,牢牢抓住沙地以穩固底質,如絲帶般的葉面為各式海洋生物打造水下綠色城市,以抵抗風浪侵襲,防止海岸流失。
豐富生物多樣性 瀕危幼鯊育其中
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利用高解析度衛星影像,估算東沙海草床面積,約達7,220公頃,佔臺灣海域海草分布面積的99%以上,為各式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及棘皮動物等營造適宜與穩定的生存環境,也造就東沙海域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東沙環礁由於有完整多樣的棲地以及未受干擾的環境,所以可形成連續且一望無際的海草床。其中,國際保育聯盟(IUCN)公告的瀕危物種尖齒檸檬鯊,每年約有百餘隻幼鯊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孕育成長。
藍碳自然吸存 把二氧化碳存海洋
全球自工業時代開始,進入大規模開發與資源利用階段,過程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並直接進入人類生活環境。二氧化碳屬溫室氣體的一種,可以吸收熱輻射並將其保留在大氣層,不過二氧化碳雖具保溫功能但目前因過量累積反而導致全球暖化,已經直接影響地球生物與棲息環境。

世界各國意識到環境變遷帶來的衝擊目前紛紛投入減碳行動,其中「藍碳」便是自然碳匯中重要的一環,可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保存在海洋生態系中,以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除海草床外,藍碳還包含紅樹林、濕地、藻類、沼澤地、深海底泥、海底沉積物等。
東沙海草生態系 全球藍碳扮關鍵
根據中山大學教授塗子萱的研究指出,東沙海草床的單位面積植被,因碳儲存量高,可以提供穩定碳封存效率;東沙海草生態系結構完整,更能凸顯東沙海域在全球藍碳系統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東沙海草床就像座偌大的二氧化碳倉庫,能有效將大氣中二氧化碳封存到海草床生態系裡,進一步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國家公園署強調,保護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這片珍貴的海洋生態,就是珍惜自然賦予的海洋與生態,這些自然寶藏將助未來世代創造更美好的家園。
延伸閱讀
- 金門賈村戰技營區 史蹟活化觀光亮點
- 守護黃喉貂 玉山管理處倡無痕山林
- 公私共創好棲地 T69黑琵回娘家度冬
- 福爾摩沙拼永續 2027推動北回歸線年
- 東北亞猛禽南遷 墾丁數鷹人鷹鷹期盼
- 山水有相逢 體驗太魯閣震後變動生機
- 臺灣無尾葉鼻蝠 雪霸國家公園首現蹤
- 蝶舞陽明山音樂會 蝴蝶季迎蝶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