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語主播報氣象 公益科技助力平權

AI手語主播報氣象 公益科技助力平權
工研院與公視合作打造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此次合作不僅提升氣象資訊的普及性,更為聽障者帶來可即時掌握天災等警訊之全新解決方案,為資訊無障礙推動跨出重要一步。圖左起為中華民國聾人協會理事長黃淑芬、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圖 / 工研院提供

最快明年下半年,台灣將出現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由工研院與公視合作打造的AI手語氣象主播,將在簽約完成階段性任務後上線,將提升氣象資訊的普及性,為聽障者帶來即時掌握天災等警訊的全新解決方案,同時跨出資訊無障礙重要一步,展現公益科技實踐力。

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說,AI科技可以幫到需要幫助的人。雙方合作就是發展普惠科技的重要案例,讓普羅大眾都有平等機會應用AI科技。工研院過去曾與兩廳院、桃園市府合作5G共感穿戴裝置震動背心,打破聽障者音樂的感知界限,都是以科技守護民眾、增進社會福祉的案例。

AI手語主播相較一般AI主播技術更複雜。工研院運用高精度的AI手部骨架估測技術,建立臺灣手語資料庫,在後續2D影片生成時,準確模擬複雜的手勢與空間位置,並保持手勢的流暢性與準確性。圖 / 工研院提供

吳政忠指出,觀察現行聽覺機能障礙者與手語翻譯員,供需間存在落差。根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顯示,至2024年Q2聽覺機能障礙者有136,355人;勞動部統計至今年10月,全臺手語翻譯員僅616人。希望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不僅能填補手語翻譯人力缺口,也能讓聾人透過大眾媒體獲得平等接收資訊的權利。

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表示,公視一直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的想法長期製作身障相關節目《手語新聞》與《聽聽看》等;隨著AI科技演進,集團思考運用科技,為聽障朋友打造更友善的媒體環境。他說,資訊平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價值,期望透過傳播科技,輔助聽障人士在面對颱風、地震等緊急狀況時能即時掌握最新消息。

工研院副總暨資通所所長丁邦安說,自2023年開始研發AI手語翻譯員,打造臺灣手語資料庫,與時下主要處理語音生成、對嘴同步相對單純的AI主播技術大不同。他強調,手語是種視覺語言,需要透過手勢位置、面部表情來傳達意思,具有表達複雜性。因此手部動作的精確性傳達極重要。

工研院利用人工智慧,將文字轉手語影音。氣象口播稿可立即轉換為手語專用的手播稿,然後透過生成AI虛擬手語主播,協助聽障者即時掌握最新消息,平等接收資訊權利。圖 / 工研院提供

丁邦安說,必須仰賴高精度的骨架估算技術、經深度學習的手勢生成模型,同時,考量手語發展會受到當地口語影響,也必須透過專業手語翻譯員及聽障者共同建立語料庫。因此,此次雙方合作不僅是提升資訊平權,也是傳承臺灣手語,保存重要文化資產。

工研院與公視攜手合作,透過與專業手語主播合作建置的氣象手語語料庫,結合人工智慧骨架生成技術和深度學習模型,能生成AI虛擬主播以流暢的手語動作與表情,即時播報氣象。工研院表示,這次合作將智慧致能的AI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社會公益上,未來期望讓更多族群也都能透過普惠科技,享受文化平權。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