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 TWCAE)今年邁入第4年,自2021年開辦以來已成為年度氣候行動盛事。今年,以多元共融為題,扣合國際議題趨勢與年度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COP29)主題,集結產官學研齊聚一堂交流永續、公正轉型與多元共融三大主軸議題。
工研院今年躬逢其盛,日前首次參與盛會並亮相與中華電信合作開發的「AI有保琵」鳥類辨識行動方案,目的在結合中華電信5G行動網路與AI技術,自動識別棲地內的黑面琵鷺,系統不僅能即時掌握黑面琵鷺的數量,還能為保護珍稀鳥類和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有力支持,助力生態保育。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說,黑面琵鷺是國際鳥類紅皮書中,全球瀕危物種之一。由於每年來臺數量約佔全世界三分之二,因此,監測臺灣黑面琵鷺的現況相當重要。
透過這套全臺首創的AI自動辨識黑面琵鷺監測系統,不僅可以提高監測效率,展現科技在環境保護應用上的潛力,更體現企業在生態保育上的責任,在面對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的挑戰時,跨界合作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以促進多方資源整合,將為臺灣創造永續未來。
過去臺灣監測黑面琵鷺,主要透過衛星追蹤和人工觀察來監測黑面琵鷺的棲息地和遷徙路徑,雖然這些方法也能提供不少重要的數據,但缺乏持續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更新,可能影響監測的準確性和效率;此外,環境變遷與人為干擾也使監測結果難以反映實況。
AI有保琵行動方案具備一鍵部署AI模型的優勢,使用中華電信5G高速傳輸網路,提供棲地即時影像AI辨識進行AI模型辨識,結合工研院開發AI辨識演算法持續迭代與多模型精進,全天候穩定監控即時辨識多隻黑面琵鷺數量,不必出門就可在瞬間識別飛鳥百態,突破以往人工調查時,因受制人力、時間、天候限制等造成數據不精確;衍生出鳥越多越難數困境。
這套創新的AI監測方案,能夠快速分析鳥類數量,未來計畫持續訓練擴充模型以提供更為精確的生態數據,不僅將協助保育研究行動,也能即時掌握生態變化,快速應對潛在環境挑戰。
工研院表示,在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時,特別注重人工智慧的發展,這次透過整合AI辨識系統,突破傳統人力調查會產生的觀測盲區與技術限制,無疑為未來防止棲地干擾提供新的可能,為候鳥保育工作注入新動能,並在臺灣濕地保護中樹立了科技助力、永續精彩的新標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