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裴洛西訪台時,設在美國華盛頓的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針對525家符合台灣產業分布的台商進行調查。
結果發現,台商與美、歐、日商在調整中國大陸投資布局的趨勢相同,然而,可能因為語言、文化相似,仍有少部分台商選擇繼續投資中國。
資誠兩岸商務與稅務服務會計師徐丞毅認為,CSIS這份報告到今年仍具參考價值,就當前觀察刻正有三類台商調整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布局。
首先,在中國大陸擁有較大經營比重事業的台商,認為應用當地資金開拓市場更有效率,想在A股上市。
在中國大陸上市的好處是內銷市場在面臨兩岸政治風險時,不致因認同遭抵制。不過對原已在台上市櫃的企業,必須額外注意證管法規,避免誤觸下市條款。
這類台商除調整部分供應鏈到海外,仍考慮持續加碼在中國大陸成立次集團總部。這類台商認為這樣做的主要優勢,除可以建立單一對話窗口,提高與當地政府對話層級,還可爭取到更多補貼。
徐丞毅表示,次總部的設立事涉中國大陸境內訂單、人員調整、公司遷址、投資架構重組與承諾未來稅收貢獻等商務、財稅議題,需審慎評估成本效益。
即使有設立中國大陸次總部、分拆上市等複雜財稅議題、兩岸監理機關規範,2022年在中國大陸掛牌的台資企業正式突破50家。當年9家掛牌企業,約半數在兩地掛牌,呼應了CSIS的調查結果。
徐丞毅提醒,尋求兩地掛牌的台商不能僅考慮單邊法規要求,需拉高戰略角度到母集團,全盤考量股權改制的相關架構重組、稅務成本、資金流程規劃、免稅重組(遞延資本利得稅)可能性與所需工商程序安排,其中,還要兼顧兩岸投資人觀感。
其次是需將產能外移且以出口為導向的台商。這類台商,這兩年外移產能至東南亞或印度的急迫性大幅提高。海外客戶從先前建議要有海外供應鏈,目前則強烈要求、甚至限期開增第二生產供應點。
徐丞毅認為移轉部分產能,包括人員外派、設備搬遷、技術轉移、當地產能利用率低落,都會產生系列跨境稅務管理議題,台商不能因為當地國法規制度較落後,就降低法遵意願。
最後,經營困難或接班無繼的中國大陸台商家族企業。受外部競爭激烈、土地、水、電、勞動成本高漲等影響,迫使這類台商將中國大陸資產一次性處分。徐丞毅補充,這類台商早期若取得不動產,則仍有機會在最後獲利出場。
不過,當前中國大陸不動產市況不佳、外匯管制政策模糊、不動產處分稅負影響以及買賣雙方缺乏交易信任,因此,需有具備熟悉中國大陸相關法規與金融實務的專家,從尋找買方、交易談判到最後協助款項匯出,提供完整建議,這樣才能免除不動產出售後在境外無法取得款項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