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多聲跨域 共融領導推進永續教育

暨大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與台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日前舉辦教育政策與行政前瞻研討會,會中共發表 21 篇論文並勾勒出當前台灣教育治理「多元、多聲、跨域」的三大趨勢,圖為論文發表者合影。圖 / 暨大提供

共融思維助轉型 教育永續向前行

暨大日前與台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以「共融思維,領導前行」為題,前瞻教育政策與行政,共探在全球少子化、AI 科技變革、人才培育模式翻轉等重大挑戰下,教育治理應如何轉型。

暨大校長武東星指出,「共融思維對行政領導很重要,但有具體進步的指標才能創造更大的共榮。」所謂「共融思維」,就是一種能在高不確定性、異質性與資源不足的情境中,透過理解差異、協商治理與建立信任,持續推動教育永續發展的領導模式。

21論文涵蓋4面向 勾勒治理趨勢

大會今年以「共融」為核心概念,串聯中央政策、地方治理與學校實踐,形成跨層級教育對話平台,共計發表 21 篇論文,涵蓋教育創新、教育政策韌性、教學轉型與研究潛力4大面向,從中勾勒出當前台灣教育治理,朝向「多元、多聲、跨域」三大趨勢。

其中,在教育創新方面,趨勢顯示必須朝向跨域、科技與素養並進。例如,暨大助理教授張曉琪與張厤媗師生透過「阿根廷探戈 × AI 素養」課程實證,這種跨域藝術活動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滿意度,更能實質促進學習成效並提升溝通能力。

高敏捷決策 制度支持教師能動性

在教育政策韌性方面,面對疫情、災害等突發的「黑天鵝事件」,暨大教授林松柏與專任助理林琬琪的研究指出,今後學校治理必須告別過去慣例,由「例行行政」,轉向更具應變力的「高敏捷度決策」模式,才足以應急因應,提升治理韌性。

關於教學轉型方面,這次研究聚焦在如何透過制度設計,以支持教師的能動性。由於中小學教師兼任行政已是台灣教育界常態,研究顯示,教育領導者能否設計出支持教師的制度與文化,將是推動永續校務重要指標。

建立多元進路 共融非齊頭式平等

今年研討會由前教育部長吳清基主持,前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以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正案為例,強調:「共融不是妥協,而是在理解各方脈絡後,尋求最大可接受的公共利益。」

暨大教育前瞻研討會與會人員合影。圖前排左起為暨大教務長楊振昇、前教育部司長張國保、常次林騰蛟、暨大校長武東星、前教育部長吳清基、主秘陳明印、暨大副校長楊洲松、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理事長蔡金田。圖 / 暨大提供

針對技職教育體系的結構性問題,前技職司長張國保則指出,教師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脫節,造成學用落差現象;強調技職教育的「共融」非齊頭式平等,而是應建立多元進路,讓每位學生能依興趣找到合適的學習模式;前教育部主秘陳明印也補充並分享校長與行政主管必備的關鍵素養等。

學習需求變化快 共融領導竟其功

暨大表示,教育治理正進入「多元、多聲、跨域」新局。面對比制度變化更快的學習需求,教育必須展開彈性治理;其中,共融非但不是弱勢議題且是整體教育體系能否健康運作的關鍵;因為共融思維是所有教育制度改革的基礎,永續教育離不開「共融領導」。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