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編導回暨大 聽海湧夯爆方形劇場

暨大校友講座。暨大歷史系畢業校友、第60屆金鐘獎迷你劇集《聽海湧》得主導演孫介珩(圖右起)、編劇蔡宜芬連袂在方形劇場開講吸引滿座學生與影像創作愛好者參與,現場氣氛熱絡。圖 / 暨大提供

孫介珩蔡宜芬現身 現場座無虛席

暨大通識講座日前邀請榮獲第60屆金鐘獎等多項殊榮的歷史系傑出校友導演孫介珩與編劇蔡宜芬返回方形劇場,分享影集《聽海湧》創作之旅,從學術到影視創作過程的心路歷程與生活點滴,現場座無虛席氣氛拉滿。

《聽海湧》是首部台灣人視角拍攝的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劇集,由公視投資發行。2024年播出,故事以婆羅洲為背景,由蔡雨氛(蔡宜芬)創作,孫介珩執導,全劇5集,去年8月中在公視首播。今年10月起在LINE TV播出。在第60屆金鐘獎,一舉囊括迷你劇集類導演、編劇、迷你劇集、剪輯與男配角5項大獎,轟動一時。

在暨大 為日後職涯打下了好基礎

兩位金鐘獎得主,從靈感到製播為暨大學弟妹深度解析並分享影集誕生全過程。他們分別從導演與編劇視角,仔細引領現場學弟妹從靈感發想、田野調查、撰寫劇本、試鏡選角、場景打造、拍攝、後製到影集殺青,鉅細靡遺引來熱烈回應。

其中,孫介珩長年致力用影像關懷社會,期望透過鏡頭讓被忽略的人事物重新被看見。創作領域橫跨短片與劇集,陳金鐘獎外,導演作品多次入圍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與金穗獎。孫介珩說,一定要善用校內課程與資源,剛開始可以從小型影像練習,以累積實力;同為暨大歷史系畢業的蔡宜芬,則笑稱自己是「先迷戀上剪輯,然後愛上編劇」。

兩位暨大校友勉勵學弟妹要跨越學學、敢於嘗試,「寫下自己想看的故事」讓創作回應現實與時代。圖右起為蔡宜芬、孫介珩與暨大學弟妹互動一隅。圖 / 暨大提供

原來,在暨大求學期間,筆名蔡雨氛的她就積極嘗試創作,蔡宜芬說,學校提供豐富通識課程與拍攝資源,很容易就可以把人文思考順利轉化為影像語言,回想起當初在暨大的日子,真的為日後職涯打下很好的基礎;蔡宜芬強調,要寫自己想看的故事,讓創作回應現實與時代。

觀察社會理解人性 敢於跨域嘗試

回顧起點與跨域學習得到的回報,兩位校友勉勵學弟妹要敢於嘗試。趁這次返校演講的機會,看看校園也回顧當初在暨大展開的創作起點,如今成為專業影視工作者,不約而同提醒並強調跨域學習的重要性。孫介珩、蔡宜芬表示,大學課程訓練讓他們在創作中學會觀察社會、理解人性,而這些正是影像敘事的核心所在。

暨大方形劇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圖 / 暨大提供

暨大賴同學指出,《聽海湧》影集在競爭激烈的年度獎項中脫穎而出,很好奇劇情有哪些內容,在入場聆聽後很開心得到滿意的答案;其他許多學生也表示收穫滿滿,不僅了解影集製作背後的艱辛與創意,更感受到學長姊的熱情叮嚀,是相當真實的鼓舞與啟發,幫助很大。

人文創新實踐 跨域寫自己的故事

暨大校長武東星說,看到傑出校友將在校所學的專業與涵泳的人文素養,成功轉化為一部部撼動人心的影視作品,深感驕傲。體現暨大人文、創新與實踐的教育精神。武東星現場並鼓勵學生要敢於跨出科系界線,將跨域學習的成果應用到工作與生活。

暨大表示,透過孫介珩、蔡宜芬兩位傑出校友的經驗分享,不僅展現暨大人文精神與創意能量,同時現身說法也給在校學弟妹很好的典範與楷模學習的機會,贏得不少好評。今後,將持續邀請更多傑出校友返校交流,讓更多真實故事,帶動暨大學生在校就能跨域學習,扎根多元專業;在日後都能寫出屬於自己與這個世代的故事。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