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學習跨域合作 培養社會責任
北科大校務永續中心日前首度舉辦永續週,以「續見,美好」、「續動,能量」、「續未,來時」3大主軸,相約以北科大之道邁向下個100年。活動串連多元行動,包括靜態展演、二手市集與校園減碳,驅動師生持續關注USR在地與全球議題,讓北科校園成為實踐永續的共學場域。
北科大表示,展覽以誠續精神邁步下個百年,以真誠態度從零再出發,持續經營永續校園。近年,連獲世界綠色大學高樓型校園第一名殊榮,校務永續中心也升級為一級單位,藉以整合校務研究、永續發展與大學社會責任,提升高度以校務治理落實SDGs目標。在關注學生學習成長時,也助其培養社會責任與跨域合作能力。
落地抽象思維 師生低碳永續日常
北科大副校長、校務永續中心副主任楊重光指出,在每面USR團隊成果展上,都師生團隊走出教室、進入社區與利害關係人對話,服務地方的專業成果。如木創中心主任張若菡偕團隊投入產業復振,與永豐餘合作的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結合在地木材加工、木工機械、漆藝三項特色,產業昂首向前。
楊重光說,USR附冊中的「泥好・共好」也是北科用科技賦能鶯歌陶瓷暨文化永續培力的計畫,人社學院院長王怡惠長年傳承陶藝、投身產業;他特別感謝校務永續中心團隊將抽象的永續思維化為師生日常低碳生活;感謝師生以二手書、二手衣交換、實踐淨零減碳等具體作為,共同打造永續校園。

張若菡表示,首屆永續週活動光校內就有25組團隊,展示多年辛勤耕耘成果。其中,北科大水環境研究中心在全台7座城市中建置14座多功能智慧型雨水花園,經實地監測發現有助為地降溫約2℃,年保留約3.2萬立方公尺雨水;設計學院推全台首座「蕨色校顏」,建蕨類植物基因庫為生物多樣性保存挹注能量。
續見美好 橋接人文科技做大影響
在續動美好方面,傳統產業再造由建築系教授陳盈棻團隊,結合建築專業與食農教育,改善北投市場的公共環境;在科技健康福祉面向,電子系教授鍾明桉團隊以智慧視障輔具,打造平等的行動環境。

工管系教師李育奇以人因工程專業,帶隊前進小琉球協助長者足部照護;工設系彭瑞玟與文發系老師楊琇惠,特別關照癌症病友與病童身心靈需求。文化永續創新方面,工設系李東明主任團隊,運用AI數位典藏技術保存大稻埕文化記憶;工設系老師梁又文以MR、VR重現新芳春茶行古蹟光景與傳統製茶工藝。
建築系主任黃少妤為景美女中修澤蘭建築群共同推動校園永續轉型,強化性別平權等;建築系老師黃宏裕承襲日治時期校長千千岩助太郎的關懷傳統,協助原民部落城鄉空間再造。每支團隊都致力為人文與科技搭橋,厚植大學社會責任帶出的影響力。
續動能量回應社會 學責信養韌性
續動能量方面,主角以學生為主,在校內古蹟一大川堂辦二手市集,結合學生會、圖書館與外部單位,讓閒置物資循環再利用,將永續消費理念落實於日常。從交換、再設計到再使用,學生以創意行動展現世代對當前環境的責任感。

北科大學生會長李欣朋指出,學生會不僅在暑假自發前往偏鄉陪伴學童、參與社區營造;花蓮馬太鞍溪潰堤災後更在連假招募同學共赴災區協助物資搬運、災後復原,提供學生從回應社會行動中,體現公民責任、育成社會韌性。
續未來時先部署 校園作戰碳中和
續未,來時很特別,北科藉此主軸活動啟動校園減碳大作戰。校務永續中心評估今年永續週時,原估整週活動將排放約5,580公斤(CO₂e);超前號召師生以減塑、步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飲食選擇等多元方式參與減碳。結果全活動期間共461人主動參與,結合二手市集循環再利用等,累計減碳4,757.24公斤(CO₂e),向碳中和目標邁出關鍵一步。
北科大表示,這次活動以校訓誠樸精勤出發,提出「誠續」做為校園永續活動理念,意在真誠面對社會需求、持續回應地方挑戰。今後將以本屆永續週為起點,跨域協力擴大共創,持續與師生、社會夥伴共築永續平台,打造下個百年行動藍圖。
延伸閱讀
- 建啤記憶百年新釀 北科釀出世代創意
- 24國500學者聚北科 研薄膜鍍膜新技
- 推動發展校園永續 60綠盟校長聚暨大
- 臺科大無限節 營造低碳永續校園
- 中原設計 x UCSI 跨國共創永續環境
- 培育AI新世代 淡江全雲端校園3.0啟航
- SDG USR納DNA 臺科大獲國家永續獎
- 深化學術文化交流 日東北大學訪北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