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商業世界裡,利潤往往是最直觀的指標,「追求利潤極大化」往往也成了最主要的指導原則或決策考量。然而,利潤固然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但它絕非企業存在的最終目的。
如同「呼吸」對於生命的重要性,呼吸是維繫生命所必需,但生命的意義卻不止於呼吸。許多研究與案例已顯示,能創造長期永續價值的企業,不僅強調單一的獲利目標,更關注自身的使命、願景與價值觀。
使命願景價值觀 企業三柱
使命 回答「我是誰?我們為什麼存在?」它是企業存在的根本理由,通常涉及服務的客戶群、滿足的客戶需求以及自身獨特的能力。使命不只是「創造股東價值」,更是企業與社會間的深層連結。
以特斯拉(Tesla)為例,它的使命是加速世界向永續能源的轉型(Our mission is to accelerate the world's transition to sustainable energy.),這不僅是生產電動車,更是參與能源革命,讓員工與投資人能在財務報酬外,找到更深刻的意義與認同。
願景 指出「我們要往哪裡去?」是對未來的想像與宣示,能夠激勵成員與社會。例如,甘迺迪總統提出「未來十年我們的目標是,把一個人送上月球,再把他活著帶回來。」動人的願景能喚醒人們的想像力與行動力。
據說當年 NASA 的一名清潔人員被問及工作內容時,他回答:「我的工作不是拖地板,而是幫助把人送上月球。」可見願景能讓最平凡的角色,也感受到參與非凡任務的意義。
價值觀 則是「我們要怎麼走這條路?」它是組織在面對選擇時的行動準則。例如,Google 曾以Don’t be evil(不作惡)做為內部信條,提醒員工拒絕讓金錢利益凌駕用戶信任上。
具體像是,在某些商業提案中,有機會可以透過與大型媒體或廣告商合作來獲得更多收入,但這些合作可能會涉及讓廣告商購買對搜尋結果排名的影響力、或是讓搜尋結果偏向某些付費方的利益,而非單純以用戶需求或搜尋品質為導向。這時「不作惡」就成了重要的指導原則,而不只是口號。
當使命、願景與價值觀緊密連結,組織不僅能指引方向,更能抵禦短期利益的誘惑。
使命願景價值觀的建立
企業若沒有清楚的使命、願景與價值觀,就容易在外部壓力或短期利益驅使下迷失方向。因此,建立使命、願景與價值觀的過程,不是撰寫年度報告或宣傳說帖,是要為企業注入靈魂與指引。
首先,這個過程是從最核心的為什麼(Why)開始。組織必須誠實面對存在的理由,探究企業除賺錢之外,真正想為世界帶來什麼改變。一個強而有力的使命,能使成員相信自己的工作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參與一項意義重大的事業。
其次,願景將組織的「企圖」具體化。企業的成功通常都不是一開始就寫好完整的劇本,而是有一貫的規劃意識和企圖。將模糊的未來轉化為具體可行可以達成的目標,能讓每個成員清楚知道組織的航向,並據此調整自己的行動。尤其,當人們相信自己正在為一個偉大的願景貢獻心力時,他們會產生強烈的使命感與歸屬感,從而激發出更高的熱情與創造力。
最後,價值觀則是組織的行事準則。它定義員工應如何處事、如何與人互動,並在決策時提供明確指引。價值觀是經由歷史、文化與日常實踐逐漸凝聚而成,它代表企業在「義」與「利」間的取捨。 研究顯示,「真實性」和「持續性」比其「內容」本身更重要 ,關鍵不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否「正確」或「討人喜歡」,在於能否真正指引並激勵企業中的每個人 。
企業長期永續價值的創造
為何使命、願景與價值觀能為企業創造長期的永續價值?
提升聲譽與信任 清晰的使命與堅定的價值觀,使企業在市場中贏得客戶、員工與投資人信任。這種信任是無形資產,能在市場波動或危機時提供緩衝,讓企業更具韌性。
吸引與留住人才 現代員工渴望意義感,他們希望能在工作中找到意義。當員工認同企業的使命與願景時,會展現更高的投入與忠誠。
驅動長期性獲利 以使命為導向的企業更專注於創造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而非僅追逐短期利益 。這種「以義為先」的思維,最終會為企業帶來更為穩固且長期的獲利能力。
變革中保持穩定 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一個有著堅定價值觀的企業能夠更靈活地適應變革,因為它們的核心理念不會隨市場趨勢而動搖。
長遠的「利」來自於深植於企業內部的「義」。當企業把使命、願景與價值觀擺在獲利之上時,並非放棄財務上的成功,而是找到一條更能通往永續成功的大道。任何有著清晰使命、能激勵人心的願景以及堅定不移價值觀的企業,總能超越單純的市場競爭,在不確定的時代中更能展現韌性與創新,創造出更長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