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X黃光國 指路社會文化新方向

公益座談「台灣應具的社會文化特質:當余英時遇到黃光國激起的火花」圓滿落幕,研討會擺脫學界向來行禮如儀的傳統風範,與談者火力全開對有國際漢學泰斗之譽的余英時院士及黃光國兩位大師級人物有褒有貶,藉此激辯梳理出台灣社會文化特質的新方向,相當成功。圖為閉幕大合照。圖 /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提供

昨(30)日下午在台大博雅教學館,當余英時遇到黃光國激起的火花,深具影響。這場藉由台灣社會科學界兩大巨擘的思想交鋒與知名學者解讀評論的公益座談,為台灣社會應具備的文化特質指出新方向,現場吸引超過200位產學界與領域菁英出席。

本次活動由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與思源學會合辦,由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理事長夏允中主持,台大中文系教授趙飛鵬、宜大通識中心教授陳復與東華大學洄瀾學院榮譽講座教授林安梧同台,三人針對黃光國新書《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進行解讀評論並提出個人倡議主張,過程精彩。

致敬大師 評論觀點多元不泥傳統

夏允中指出,已故國家講座教授黃光國為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晚年手稿經學會整理由五南出版,這本新書分三部分,涵蓋余英時意識形態、背景視域及其學術著作深度評析。黃光國強調「慎獨」精神,主張誠敬反思,避免自我殖民,拋棄學術買辦式思維;現場並播放黃光國的生平影片。

本場公益座談由理事長夏允中主持,藉由台灣社會科學界兩大巨擘的思想交鋒與知名學者台大中文系教授趙飛鵬、宜大通識中心教授陳復與東華大學洄瀾學院榮譽講座教授林安梧同台解讀評論,為台灣社會應具備的文化特質指出新方向,吸引超過200位產學界菁英出席。圖 /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提供

台灣學界崇尚自由辯論,大師級人物的觀點常因社會檢視而激起熱烈討論,夏允中引黃光國名言定調,「對大師的觀點提出不一樣的論述是種最大的尊敬」;促使本次座談能不拘泥於傳統提出深刻觀點,針對國際漢學泰斗余英時與本土儒釋道代表黃光國進行多元評論,精彩對話使整場研討氣氛拉滿。

反思現代化影響 倡再現無遮大會

陳復指出,自由主義在華人世界的異化現象,需要理性思辨與以真誠態度應對。黃光國對余英時的意識形態提出批判,認為反思現代化與西化是知識分子的共業,因為批判余英時也是批判自身。面對自由主義的異化與突圍,黃光國關注余英時的意識形態與背景視域,從中反思其如何「誤導史學研究」。

陳復強調,這並非針對余英時一人,而是面對自由主義異化對學術帶來的影響,展開的反思與思維突破。因為真正的真誠來自理性思辯,這是中西會通過程中無法繞開的核心態度,只有把觀念講清晰、講精確,才能實質影響社會往正向發展;他並希望這本新書的發表,能呈現黃光國長年倡導的「無遮大會」,讓真誠來自內涵的深刻而非血氣般凶猛,使受眾如沐春風,自然化育洗滌心靈。

故國本土皆可貴 科普佛法正社會

趙飛鵬則以「故國」與「本土」為出發,切入解析兩位大師的思想底蘊,並主張佛法智慧能療癒社會困境。其中,余英時以遙望「故國」,對海峽兩岸提出針貶;黃光國身處「本土」對西方與極權展開批判;故國與本土兩種精神,幾貫穿兩位學人所有著作,皆應受到後人景仰與學習。

同時,他主張闡述佛法特質用在現代社會實踐上,趙飛鵬認為,佛法並非宗教信仰而是可以引領人們看清生命真相,走出困境的生命智慧;除持續弘揚慈悲利他精神,更應推動真實佛法教學,以戒定慧三學修持,破除貪嗔癡三毒煩惱。科普佛經文句,使更多人能領受佛法利益,端正風氣移風易俗。

倡議公民儒學 重構儒家社會公義

林安梧說,他認同黃光國批判余英時回避「儒學與權力共生」問題,認為余英時的史學缺乏對專制政治的批判性。這樣的批判有助於打破余英時「觀念自律」的迷思,使思想史回歸社會脈絡。

林安梧並提出解構「血緣性縱貫軸」,鼓勵思想史回歸社會脈絡。他提出「公民儒學」,主張將仁學轉化為分配正義哲學,重構儒家社會公義,推動實踐詮釋學理論架構,助力儒學現代化。

多元思想激盪 褒貶間理出新方向

本次座談多元思想相互激盪,啟發不少台灣社會文化特質的新論述。夏允中表示,台灣學界自由風氣盛,從來不獨尊一家。這場研討會擺脫學界向來行禮如儀的傳統,與談者能火力全開對有國際漢學泰斗之譽的余英時院士與黃光國兩位大師級人物有褒有貶,難得從激辯中梳理出台灣社會文化特質的新方向。三位學者一致表示不容否認余英時的重要性;他與黃光國都是現代知識分子的典範,應受後世景仰與學習。

隨著本次座談精彩落幕,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將在10/31-11/2日,於福智佛教學院舉辦第八屆社會科學本土化暨第九屆本土諮商心理學兩項學術研討會,目前已開放報名,夏允中預計將有200多人與會研討相關議題,精采可期,值得把握。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