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30週年,金管處於8/22-24日,以人文、韌性與創新未來連3天舉辦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日韓馬星與國內跨域專家學者與會,共探氣候變遷、文化資產保存、生物多樣性與國際合作等議題,以全球視野對話在地行動,共築願景接軌永續治理新階段。
內政部次長董建宏表示,金門國家公園自84年成立以來,長年致力於保存僑鄉與戰地文化、修復傳統聚落與史蹟,並推廣自然生態與地景保育,促進環境教育與觀光永續。今日正是30年深耕成果的展現;國家公園署指出,金門複雜的歷史轉折與特殊的地緣位置,使得這座島嶼群在閩南區域史、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中均具有獨特的地位。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更是拓展島嶼研究及思索永續發展的重要基地。
金門國家公園保存豐富傳統建築、戰役史蹟及自然生態奠定良好的基礎。隨著國家公園署自2023年組改成立,整合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濕地以及海岸的經營管理,執掌國家公園法、濕地保育法及海岸管理法,也代表臺灣在國土與保育系統的擴大及整合,展現臺灣整體自然與人文資產管理體系的升級與擴展。

董建宏感謝各界近30年來跨域專家學者持續投入調研與金門縣政府等在地團體居民公私協力,讓金門在世人眼中不再是冷戰最前線,更是許多東南亞後裔懷念的故鄉、自然生態保育基地並與全世界高度連結;國家公園署說,金門國家公園長年致力於戰役史蹟活化、閩南文化保存、島嶼生態復育等工作,未來將持續強化跨域整合,透過科技應用、社區參與、低碳旅遊等策略,推動地方創生與韌性治理。
由於金門島群地質景觀多變,生態資源豐富是東亞候鳥遷徙的重要中繼站,也是歐亞水獺在臺重要棲息地。國家公園與學術單位、NGO及地方政府合作,長期進行地景、動植物及生態系調查監測,辦理鳥類救傷與保育宣導活動,提升民眾的生態保育意識,守護金門的自然遺產。
其中,金管處與金門縣政府共同推動的金門亮點計畫,涵蓋環島自行車、太武山林間步道與動態型戰爭體驗三大主軸。透過自行車與步道建設,串聯在地觀光景點,提升生態旅遊品質,也活化戰地史蹟與傳統聚落文化資產,促進低碳觀光及文化保存,整合金門自然、生態與歷史資源,深化島嶼文化體驗與永續發展。國內外友人到金門不只是觀光,更能深掘人文歷史與自然。
內政部長劉世芳在綜合座談時表示,金門國家公園自成立以來,接管修復軍事據點與設施展示文化活動及體驗遊程,如研討會、坑道音樂節、實境導覽與軍事體驗等,讓重要戰役史蹟得以保存並延續價值。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變化挑戰,金門展現堅強信念與海外冒險精神,更顯見金門對臺灣的重要性。金管處將與縣府密切合作,邀請國內外學者持續對金門歷史、生態、文化投注心力,讓金門國家公園持續深耕保育並拓展國際能見度。
劉世芳閉幕時強調,期待透過更多學術對話與實務整合,為未來金門國家公園下個30年描繪清晰藍圖,形塑人文深度、生態韌性與創新精神的發展方向;強化國際連結,讓臺灣國家公園在永續發展與島嶼發展上展現影響力。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