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聲辨蟬好時機 陽明山國家公園限定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約有20種蟬,約占臺灣1/3,足見蟬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具備多樣性與觀察價值,現在正是聽聲辨蟬的好時機;陽明山國家公園就是最好的天然教室。圖為陽明山最具代表性的陽明山暮蟬。圖 / 國家公園署提供

盛夏悄然臨近,每年4-10月走進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耳朵就會被熱鬧的蟬鳴包圍。那是因為約有廿種蟬在我們走過的林間輪番登場,唱出專屬的衷曲,也勾起不少旅人的童年回憶。其實,每種蟬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其間藏有一段段關於物種、環境與生命週期的故事。欲知詳情,現在正是聽聲辨蟬的好時機;其中,陽明山國家公園就是最好的天然教室。

棲地天然保護好  具多樣觀察價值

國家公園署表示,陽明山國家公園面積1萬1,334公頃,海拔約從200-1100公尺,橫跨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與士林北投等地,區內有豐富的天然闊葉林與人造林,棲地多樣且受良好保護,間接提供蟬們良好棲息環境。

根據調查,全世界約有2,500種蟬主要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在臺灣約有60種。近60%為特有種;70%分布在山區。其中,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約有20種,占臺灣蟬的1/3,足見蟬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具備多樣性與觀察價值。

從春末到初秋 蟬鳴接力天然協奏

陽管處表示,每年春末到初秋,蟬就會有如接力般依序出現,為園區拉開長達半年的天然蟬鳴交響曲。每天3月底北埔姬春蟬率先登場,嬌小但聲音洪亮,用力為蟬季揭開序曲,然後4-5月草蟬接著加入,鳴聲常迴盪於遊客中心周邊步道。

每年3月底為蟬季搶先揭開序曲的北埔姬春蟬,嬌小但聲音洪亮。圖 / 國家公園署提供

蟬鳴高峰期在6-7月,其中,僅分布在七星山一帶、全世界獨有的七星山姬春蟬,喜歡棲息在昆欄樹或箭竹林中引吭,牠們同樣體型小但鳴聲洪亮,因此很容易由鳴聲辨別蟬的位置,並近距離觀察。

步道尋聲蟬鳴識種 汪聲鳥聲都是

臺灣特有種陽明山暮蟬,是園區最具代表性的蟬,因體色酷似樹皮有良好保護色,喜棲息喬木上,雖因保護色不易被發現,但因數量多加上鳴聲特殊,只要細心聆聽間隔5秒發出的汪-汪-汪群體合鳴,就不難發現牠們的存在,因為蟬聲齊鳴可以傳遍整個森林,觀察熱點在遊客中心周邊、冷水坑與夢幻湖等步道。

岩崎寒蟬。鳴聲很像鳥叫相當富有節奏,唱一首約1分鐘,因聲音非連續所以顯特別;部分岩崎寒蟬甚至可以越過冬季直到隔年2月,才為大半年的蟬季畫下餘韻悠長的句點。圖 / 國家公園署提供

等到8-10月,時序轉秋,將由寒蟬與岩崎寒蟬接力領銜演出,這兩種寒蟬的鳴聲很像鳥叫聲,相當富有節奏,每唱一首約1分鐘,因聲音非連續所以顯得特別。其中,部分岩崎寒蟬甚至可以越過冬季直到隔年2月,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蟬季畫下餘韻悠長的句點。

祕密語言雄蟬專屬 聲音辨識性高

陽管處表示,其實聽蟬鳴本身就是種自我學習,因為每種蟬的鳴聲不一但都有專屬性,這些蟬聲特徵就成了辨識與分類的重要依據;蟬鳴一般分成召喚、驚嚇/警戒、攻擊、求偶與交尾等不同,其中,大家最常聽到的蟬聲都屬召喚聲。

剛羽化的黑翅蟬。圖 / 國家公園署提供

還有,只有雄蟬身上帶有發音器可以發出鳴聲,當雄蟬一發出鳴聲就會吸引同種雌蟬靠過來交尾。交尾完的雌蟬,隨即在樹枝上產卵,卵剛孵化出來稱為一齡若蟲,會從樹上落下鑽入土中,然後進入幼生期,整個幼生期都在土中渡過,通常要花一年到數年才能完成幼生期,若蟲每蛻1次皮,就成長一個齡期,約需經過5個齡期才會出土羽化成蟬,然後正式進入稍縱即逝,短暫但精彩的成年期。

林間尋聲辨蟬 生命故事啟示洪亮

陽管處強調,蟬的一生大部分都在暗泥中度過,要經歷很長的幼生期才能羽化成蟲,然後蟬蛻。生命雖然非常短暫,牠們卻竭盡心力鳴唱、繁殖,完成使命、傳承新生命。今夏,何不放慢腳步走入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蟬鳴世界,聽眾蟬喧嘩接力協奏,在步道與林間尋聲辨蟬,發現牠們藏身枝葉間的生命故事,反思牠們帶給人們的洪亮啟發。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