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產業布局良機 接軌國際欠東風

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連續第三年舉辦海洋能產業發展論壇,理事長莊閔傑表示,國際海洋能市場預估2030年後大幅成長,目前正是產業鏈上下游布局良機,唯欠東風,政府應助業者切入國際供應鏈,接軌國際市場。圖右三起為理事長莊閔傑、前立委陳曼麗、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文魯彬與水力署副署長黃宏莆等貴賓於開場大合照。圖 / 海洋能協會提供

產業蘊涵巨大商機 倡議政策支持

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前天連續第三年舉辦海洋能產業發展論壇,現場吸引產官學研與金融業代表約400人與會,理事長莊閔傑表示,國際海洋能市場預估2030年後大幅成長,目前正是產業鏈上下游布局良機,唯欠東風,政府應助業者切入國際供應鏈,接軌國際市場。

莊閔傑表示,連三屆海洋能產業論壇下來發現許多議題都可再深究,唯待更多資源投入。目前除法規、場址申設極待解決,人才、資金、供應鏈也非常缺乏,卻也代表產業蘊涵巨大商機;他希望藉此喚起政府對海洋能的重視與政策支持,為台灣淨零減碳增加即戰力。

明確開放政策 規劃應用保護並行

水力署副署長黃宏莆指出,水利署水文資料收集齊全,可供產學研各界做為基礎研究材料並奧援海洋能產業發展,同時,在兼顧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多元利用水利署管理的海堤等海岸設施。

陳曼麗表示,台灣陸地不大,四周海域面積不小,不應暴忝天物,要善加利用。政府發展海洋能,要有明確開放的政策,也要有人才及經費去執行,讓海洋不只被親近、還要被應用,同時也能因此得到保護。

技術非海洋能瓶頸 嚴苛三多環境

莊閔傑表示,海洋利用規劃、應用與保護三者必須並行,目前海洋能技術已非發展海洋能瓶頸,如今關鍵問題在土地與法規牽涉層面太廣。尤其國人對海洋能認識不足,甚至主管機關承辦人員不瞭解海洋能也是再生能源一環。

莊閔傑說,今年世界地球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設攤,不少民眾都認同發展海洋能,但究其現實目前產業發展正面臨人才、資金、基礎建設付諸闕如的問題,在這「樣樣不足」的窘境下,卻要面對法規多、管制多、審查多的嚴苛三多環境以及空間競合問題。

環部淨零投資 能源署設單一窗口

環境部綠色戰略辦公室副執行長吳佩瑜表示,政府設定2050達標淨零,除12項關鍵戰略,最近新增20項旗艦計劃。她在加強投資綠色成長淨零產業專題中指出,環境部一改監督管制角色爭取到國發基金百億資金參與淨零科技投資,海洋能屬投資範疇,7月預計辦理投資說明會。

能源署再生與前瞻能源發展組副組長鄭如閔(左二)參與專家座談。圖 / 海洋能協會提供

在海洋能發展策略與規劃座談中,能源署副組長鄭如閔指出,波浪能、洋流能在台灣有潛力,將公布潛勢地圖,結合各部會強化海域複合利用並投入抗浪機組研發;也將強化政策與財務支持,下半年並將成立單一窗口協助業者提升統合能力。

應仿地熱設子法 產業化政府帶頭

中興大學副校長、前海委會政務副主委蔡清標指出,海洋能FIT 7.32元是參考國外制定,但波浪能發電較洋流能成本高,FIT應可調高,應比照地熱開發做法,設立海洋能子法;小水盟理事長洪正中認為,海洋能跟小水力發電一樣,唯「產業化」才能可長可久,業界雖能幫政府推政策,前提是政府一定要帶頭。

台灣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中)出席論壇並主持座談。圖 / 海洋能協會提供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表示,研發有成有敗,政府要能容許研發有失敗的可能,但唯其有失敗,才能從中汲取經驗再進步;Minesto 台灣分公司經理陳勇隆附和說,該公司陣列式潮流能發電技術,就是靠不斷投入資金進行實海測試來發現問題、完善機組。

多元應用海洋 能源漁業環境並蓄

成大近海水文中心主任董東璟,在發表國產岸基式搖擺波浪發電機研發成果時指出,岸基式具海事工程行政程序少、環境衝擊低、成本較低等優點,缺點是場地有限且單機容量小須有防颱設計;海大河海工程系教授臧效義則以馬祖與東北海岸為例,提出波浪能資源特性及代表性波浪條件分析與應用。

工研院綠能所組長顏志偉表示,能源、漁業、環境可相融合並非競爭對抗;臺東大學應科系主任陳孟炬指出東部可利用溫泉與深冷海水發展溫差能;海大河海工程系助理教授許文陽提出,波浪能除發電,還可用於海水淡化、海上AUV充電並能結合海堤防災與科普教育使用。

綠能非僅替代能源 戰時救命能源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高茹萍指出,再生能源不只是替代能源,戰時更可成為救命能源。台經院副研究員許中駿,以國外經驗分享國際複合式海域能源發展與經驗,指出將離岸風電、離岸浮式太陽能融入海洋能發展具很大想像空間。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高茹萍秘書長(左四)主持「多元運用海洋能」座談。圖 / 海洋能協會提供

金屬中心海洋科技產業創新服務處處長陳維德提推動海洋能產業創新應用看法,說明政院2017年核定在興達港設立離岸工程中心,催生首座深水試驗池,以模擬真實海洋環境有助推動技術創新應用,鏈結國際測試驗證平台。

分散產出風險 搶占國際一席之地

台灣經濟研究社社長孫智麗,以2050年開發300GW海洋能的國際路線圖發表專題時說,海洋除了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來源,也提供安全屏障,更可與多元能源組合,達到分散再生能源產出的風險。

孫智麗強調,歐盟在2027、2030這兩年定下100MW與1GW海洋能發展目標;英、法、西、義、荷與丹麥等國也都有明確階段發展目標或與離岸風電合併的規劃;中、美與印度也有遠海洋能發展計劃,台灣應思考如何積極參與,以利在國際海洋能發展上占有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