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需求未被滿足 孤獨感易上升
臺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社交能力成為極需關注的重要議題,尤其近年因疫情與社會結構改變,不少長者感到自身社交需求未被滿足,孤獨感顯著上升。
過去研究發現,孤獨感不僅與老年憂鬱症息息相關,也會加速認知功能的退化,同時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其中,對主觀性孤獨感如何具體影響大腦的語言處理能力,至今所知有限。
孤獨感高 大腦有類失智早期變化
國衛院高齡中心助研究員黃緒文,運用腦波技術探討孤獨感對健康長者在語言理解上的神經影響。研究發現,即便尚未出現明顯認知退化,孤獨感較高的長者,在大腦層級可能已出現類失智的早期變化;這項高齡健康研究,展現與中研院、國科會、教育部跨域合作成果。
這項研究,招募50位平均年齡約66歲的健康長者,利用語意分類任務測試語言理解能力,同時,透過腦電波儀記錄大腦活動,研究過程中特別關注語言理解代表性的N400腦波反應。受試者需判斷出現的詞彙是否符合先前提示的詞彙類別,其中,提供的語彙包含典型詞彙、非典型詞彙與錯誤詞彙,非典型詞彙是指語意連結較弱但仍合理的詞。

結果顯示,雖然所有參與者在行為表現上都能正確完成分類詞彙,但高孤獨感長者在面對非典型詞彙與錯誤詞時,N400腦波反應相近,顯示語意辨識與處理能力明顯受損;在語言理解上也出現難以察覺的困難。研究團隊指出,這類腦波特徵正是過去在失智症早期患者觀察得到的神經指標之一。這項發現,提供神經科學關鍵性證據,顯示即便尚未出現明顯認知退化,孤獨感高的長者在其大腦層級可能已經展現類失智的早期變化。
無效溝通 加劇心理壓力與孤獨感
這項研究也為高齡照護中的醫護溝通提供重要啟示。當照護者未能察覺長者因孤獨感導致的語言理解困難,一旦繼續採用一般的溝通策略,結果極可能出現有溝沒有通的狀況,只有形式溝通無法實質理解將導致長者誤解、挫折,甚至產生社交退縮的情況。
研究團隊指出,語言理解是社交互動與認知健康的關鍵環節,這類無效溝通不僅降低照護效率,也可能讓長者感到更加孤立,加劇心理壓力與孤獨感,並可能形成並掉進「語言理解困難 → 減少社交互動 → 感到愈加孤獨」的惡性循環。
依孤獨感認知狀態 調整溝通策略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與長照機構應將孤獨感視為重要的認知退化風險因子,除納入常規評估並設計結合語言訓練與社交介入的多元策略,如透過團體討論、主題式語言練習,幫助長者維持語言能力與社交參與,延緩認知老化以提升生活品質。
此外,也建議照護現場專業人員,必須更敏銳觀察長者的語言反應與理解能力變化,主動根據孤獨感與認知狀態調整溝通方式,例如採用具體簡明的語句、搭配視覺提示、重複確認等策略,以提升高孤獨感長者的理解與參與度,促進良好醫護互動與心理支持。
追蹤高齡孤獨探索認知 促進健康
國衛院高齡中心執行長許志成指出,語言是人際溝通的橋梁,孤獨感會削弱語言理解,讓老年人在社交場合更易出現溝通障礙、加劇社會隔離;這項研究已經揭示此一神經機制並為社會對孤獨問題的認知介入打下基礎。許志成說,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追蹤高齡者孤獨感對認知神經功能的影響,同時,探索有效的認知、語言訓練介入等方式,期能為高齡健康促進提供更多實證依據。
延伸閱讀
- 高齡精準流感預防 高劑量疫苗效益高
- 失智全人照護 國衛院偕諾和諾德啟航
- 失智症防治 冷泉港倡非侵入免疫檢測
- 晶創臺灣創新醫材 德比專家跨國獻策
- 打造高齡健康 工研院秀成功老化解方
- 醫護有人幫 醫療物流看AI機器人阿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