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青銀共學 臺科AI課共創滋味長

臺科大樂齡大學讓外籍生與年長的樂齡生,以AI世代共享為題,用AI工具創作雙語生命故事繪本與動人影片。圖為三週合班共學結束,開心拍下合照為超高齡社會的歲月共好留下歷史見證。圖 / 臺科大提供

青銀共學風氣漸盛,也是臺灣超高齡社會值得推廣的模式,讓年輕人與銀髮族共學新知,有助打破世代隔閡,迸出異想不到的火花。日前,臺科樂齡大學不僅倡導青銀共學,進一步更讓外籍生與樂齡生在跨文化背景下,透過世代共享共學AI,創作出雙語版的生命故事繪本與動人影片。

臺科大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技職賦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李采儒指出,跨文化青銀共學的機遇,源於外籍研究生數位科技在世代間共學應用的這門課,課綱安排外籍研究生要與臺科樂齡大學學員合班3週,共學AI應用課程。

在課程設計上,這門課的核心特色在幫助樂齡生接觸當代數位科技、拓寬國際視野,減少被科技與外國語言排除的焦慮;外籍研究生透過共學,則可深入瞭解臺灣文化與長者學習特性,為日後教育工作累積實地互動經驗。

李采儒說,這門課對共學雙方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樂齡學員廖蓮珠以AI工具處理一張她父親過世前在安養院的老照片,當AI模擬出坐在輪椅上的父親回頭微笑的畫面時,她眼眶泛紅地說,彷彿又和爸爸見面了,真是從未想到的經驗。

樂齡學員廖蓮珠用AI模擬出坐在輪椅上的父親回頭微笑的畫面。圖 / 臺科大提供

數位所碩一研究生印尼籍的陳香玫(Clementia Carmen)指出,與長者共學徹底改變原本對跨世代學習的想像。她不僅驚訝樂齡學員的熱情與積極,更完全顛覆年長者不願學習新科技的刻板印象。這次共學經驗讓她堅信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也強化自己身為教育者的使命與信念。

來自衣索比亞的數位所博士生Addis Astatike Alem說,原以為這門課只是學科技,沒想到透過觀察樂齡學員的學習歷程與故事分享,引導他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將這樣的學習模式,複製帶回家鄉推廣給長者社群。

樂齡生張清峰說,自科技業退休後,英語雖曾是工作語言,不過因使用頻率減少,加上外籍生特有的腔調,共學時的確需要付出更多專注與耐心,部分討論議題也超出原本熟悉的科技領域,跨文化青銀共學確實需仰賴彼此更多理解與配合,卻也提供增加彼此間更多瞭解的機會。

樂齡生與外籍生一起製作鹿角蕨山蘇苔球。圖 / 臺科大提供

張清峰強調,這次共學經驗讓他更確信,年齡從不是學習的阻礙,反而是轉化智慧與價值的源泉。長者的人生閱歷再結合年輕人的數位思維,正是未來社會共創的關鍵力量。

樂齡生葉健弘,同樣退休自科技業,他認為和年輕外籍生互動,可以拓展視野、瞭解不同文化;透過交流也可拉近世代與不同語言間的距離,這型態的課程值得持續推廣。像他自己對新的科技潮流如3C與AI工具的接受度還算高,經由這次課程實際操作,邊學邊用就感到很有成就。 

臺科大表示,隨著高齡人口增加,青銀共學為科技共融開啟無限可能,AI技術不僅可以讓跨世代學習者,習得並理解彼此的價值觀,更可在互動分享中找到共鳴。三週合班共學下來,正為臺灣超高齡社會寫下「歲月共好」的動人註解。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