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海管處)在東沙外環礁西南側,發現棘冠海星大量聚集,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第一時間啟動跨部會協調,同時召集志工籌組成立東沙突棘隊監測並前往棘冠海星分布熱區展開清除作業,去年成功移除13,976隻。
國家公園署表示,今年效率更高,目前已移除35,455隻,目前東沙環礁狀態,包括外環礁東側、北側以及內環礁珊瑚仍保持良好狀態,僅發現零星棘冠海星。不過目前在東沙外環礁正南處,發現棘冠海星新的分布區,刻正結合海保署、海巡署、中研院、中山大學、台灣珊瑚礁學會與潛水保育志工全力移除中。
長期監測奏效 偵測移除棘冠海星
棘冠海星以石珊瑚為主食,族群爆發時短時間內就可以啃蝕掉一大片珊瑚,對珊瑚礁生態構成極大威脅。過去50年來,棘冠海星持續威脅印太與南海珊瑚礁,調查發現,棘冠海星大量繁殖與海水優養化、人類活動與天敵如大法螺、隆頭魚科等物種密度偏低有關。

海管處表示,目前與學術界合作透過研究調查計畫與每年珊瑚礁總體檢,密切監測東沙環礁海域的珊瑚生長的健康情況。去年,棘冠海星大爆發與今年新發現的分布熱點,得力於長期監測策略奏效,所以能即時偵測移除。
掌握特性清除快 強化整備增量能
國家公園署表示,根據東沙環礁今年調查情形,棘冠海星主要集中在水深5-7公尺的地方,其密集帶寬約3-5公尺、長度達1350公尺;突棘隊志工參考去年清除經驗,掌握棘冠海星群聚集中特性,大幅提高清除效能。

為強化移除作業與防治棘冠海星量能,國家公園署這兩年已然優先匡列經費2仟多萬元,用以擴充作業船隊、廣招有經驗的志工參與,同時也尋求企業ESG計畫合作。
復育天敵生物 降低生態長期威脅
國家公園署表示,根據國際防治經驗發現,棘冠海星爆發有週期重複性,因此將針對棘冠海星行為監測與早期預警規劃相關研究,結合各方資源,建立東沙專屬防治經驗與策略。
同時,為全力降低棘冠海星對珊瑚礁生態的長期威脅,後續為守護珊瑚礁、健全生態系統,已納入棘冠海星天敵物種保育與復育等綜合防治措施的推動。
延伸閱讀
請問2025還有移除計畫嗎?如何參與?
經洽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回覆如下:
目前已在規劃今(114)年度招募志工相關規定及資格條件,近期會對外說明。
有意加入民眾可以關注海管處網站,網址https://www.marine.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