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女王頭」是臺灣著名的海岸地景,唯因逐年風化正面臨斷頸危機。如何有效減緩風化,延長這些美麗奇岩的壽命,正是北科大資源工程所教授余炳盛近十年來思索的課題,也是年初發起漁村真本事-萬里野柳海岸地景保育與漁村文化永續計畫的初衷。
北科大今年在一大川堂舉行的USR成果展,數十位跨域師生以科技導入為出發點,以領域強項結合自然與人文,協助保存當地珍貴地景,多方踐履並落實永續。計畫主持人余炳盛暨團隊研發出仿自然成因砂岩強化技術,在不影響奇岩外觀的前提下,師生一行到野柳地質公園針對特定蕈狀岩進行循環補強。

團隊以地質學與材料科學切入研發強化解決方案,透過液體噴灑,使補強藥劑不僅留存表面還要能滲進岩石內部,以真正起到填補強化目的,極大限度維持自然景觀原貌。
為監測這項技術成效、監控蕈狀岩風化侵蝕速率,北科大土木系教授張哲豪帶領另一支團隊應用3D雷射掃描儀,投入建立岩石資料庫與研究,經運算分析發現,奇岩補強施作側較非施作側可有效降低風化速率10%。這項的補強成果並獲北海岸、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野柳地質公園肯定,本年將擴大奇岩補強數增至3座。
與此同時,近年因日本海底火山噴發,岩漿遇海水急速冷卻,造成大量浮石漂流到北海岸漁港,影響漁船航行;打撈起來後又變成一堆堆擱置廢棄物。北科資源所團隊於是思考如何化浮石為恩典,經種植實驗發現,浮石為效果良好的有機土壤肥力改良劑,有助植物生長,目前正持續研究不同浮石比例配方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同時,也思考以浮石作為節能建材的構想,協同土木系團隊應用浮石、碎石與燒結陶粒作為搭建節能屋的粗骨材,經監測三座節能屋環境特性,最後由環管所教授胡憲倫暨團隊,透過生命週期評估(LCA)與碳足跡評估,分別探討比較並驗證浮石做為建材的環境效益。
北科大也從社會關懷角度切入,探討漁村人口老化、文化流失、產業更迭等議題。其中,原為教學空間的野柳國小漁事文化館,因老舊失修與文物遷移需重新規劃,文發系副教授陳涵秀帶領研究生更新為永續海洋文化教育體驗館,並已正式啟用。

開幕活時並由文發系學生帶領小學生,從海廢浮石認識海洋生態保育、進行足浴球DIY,讓孩子對環境有進一步認識,也讓浮石再利用有更多可能;文發系副教授張怡敏則引領學生踏查、口述訪談,將野柳店家特色產品帶回臺北參與文創市集活動,協助提高漁村特產在都會區的能見度。
此外,應用與泰國盟校朱拉隆功大學的文化交流網絡,拍攝製作在地特產行銷影片、帶領盟校師生參訪野柳地質公園、合辦在地食材體驗營、景點與菜單泰文翻譯設計等,強化野柳地質公園及在地店家與國際鏈結,也為拓展國際觀光與振興地方經濟,善盡心力。
延伸閱讀
- 元宇宙拳擊好紓壓 北科跨校揪團開發
- 一大川堂修復 北科校史藝文園區揭幕
- 北科師生救人好設計 美國摘金法優勝
- 北科深根木創文化 跨國難民夏令營夯
- 北科大產學合作 開辦逾50年育才無數
- 蕨色校顏 北科林試所創首座蕨類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