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業深受人力短缺、從業人口老化挑戰,為助力農業快速轉型,工研院日前在臺灣智慧農業週展示多項智慧農工技術研發成果,其中臺灣首部國產四輪傳動轉向的農業共通載具,功能多元如農界「變形金剛」相當吸睛;同場展示的第一部具進軍國際實力的全部國產化小型電動曳引機,也備受關注。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勞動力不足是全球急需面對的共同議題,尤其勞動環境相較辛苦,透過農事協作機器人在農場、畜牧及養殖作業的幫忙,有助提升工作效率並緩解勞動力缺口。
李士畦強調,這類智電型農事機器人協作模式的蓬勃發展,代表全球淨零碳排下,電動化取代汽柴油動力、結合AI邊緣運算的人工智慧控制模組,充分展現出對農務協作的強大支援力,因為包括翻土、灑種、授粉採摘或飼養、照顧或清掃畜舍環境等農務,都能交由協作機器人來處理。
除解決缺工問題,臺灣AI科技的多元應用與智慧模組供應鏈優勢,也正全力促成AI帶動百工百業發展的政策決心。工研院與農業部中區農改場合作開發出農業界變形金剛的四輪傳動與轉向農業共通載具,採用國產馬達驅動,適應不同地形與場域工作,迴轉半徑不到2.5公尺。
這部變形金剛不論運輸、割草或噴藥都可隨時依任務更換工作模組。由於搭載智慧控制核心並使用車規模組,依據需求還可進行有人與無人駕駛切換,功能靈活充滿各種彈性與應急可能。

此外,工研院展示第一部全部採用國產馬達與相關控制零組件進行全車開發的電動曳引機,相較傳統柴油動力驅動,新機可在田間低碳作業,如中耕、翻土或施肥等,相關成果並已技轉給國內農機廠。
曳引機是全球農務作業中應用最廣泛的農業機械之一,只要附掛相關的作業模組,就可進行翻土、中耕、除草、施肥等作業。對全球與台灣農地環境類似,屬較零碎或以中小型農地居多的國家,這部中小型電動曳引機已成為台灣進軍國際市場,重點發展的優勢產品。
這部整合國內三電零組件模組,配合智慧核心控制器與周邊模組,開發出的台灣第一部全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與高雄農改場合作,從雛型機、田間測試、到與國內農機製造業者進行系統整合並在車規產品與國際標準助陣下,跨領域成功的串聯了三電供應鏈與農機製造商。
優先應用綠色能源供應動力的農用載具是淨零碳排政策下的重要目標,工研院結合高科大副校長郭俊賢甲醇燃料電池團隊,開發燃料電池農用共通載具,因為這些載具運作時只排水不排有害氣體,大幅減少環境污染。同時還能解決農用電動載具田間充電難題、相較加氫成本低、效能高,更能有效提升智電型農事協作載具的作業效率,具備機動與延長工時等效果。
工研院表示,在農業機械電動化與機器人精準協作智慧系統技術發展目標下,將持續透過AI軟體、邊緣運算、耐候型感測模組、國產晶片等組合的智電系統軟硬體供應鏈,讓台灣在傳統農漁畜產業持續保有競爭力,創造科技農工對國際藍海市場輸出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