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百業AI化 工研院士倡GAI 五策略

百工百業AI化 工研院士倡GAI 五策略
工研院13屆院士會議重量級代表提建言。圖前排左起為工研院院士張有德、孫弘、陳興時、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院士施振榮、院長劉文雄、院士虞華年、史欽泰、王康隆;圖後排左起為工研院副總暨資通所長丁邦安、電光所長張世杰、工研院副總暨行銷長林佳蓉、工研院執行副總暨總營運長余孝先、院士楊振通、楊育民、陳適安、蕭慈飛、陳其宏、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蘇孟宗、特聘專家彭裕民、工研院副總暨產科所所長林昭憲、企研處處長周大鑫。圖 / 工研院提供

AI人工智慧是新世代產業競爭力重要關鍵。工研院13屆院士會議,針對臺灣產業AI發展提出產業生成式AI(GAI)發展倡議,包括槓桿產業特色以加速AI技術研發與應用、制定AI治理規範、完善AI資料與基礎環境、培育AI跨域人才、促進國際合作共創以加速百工百業AI化生態鏈五大策略。

院士們提出,AI是給臺灣的禮物,期許工研院積極協助「AI產業在地化」,讓工研院成為臺灣AI新創搖籃。GAI已從前瞻技術研究跨入產業落地階段,工研院院士會議盼融合人本思維與科技創新,以AI推動產業轉型,提升整體競爭力,提出產業GAI發展五大策略。

槓桿產業特色加速AI技術研發與應用 依產業別建立具臺灣特色領域的中文語言模型(sLLM)。同時,建立臺灣自主性及具競爭力的AI核心技術平台,提供如sLLM、軟體、算力、雲端資料、Edge AI等服務,發展GAI相關節能技術,解決AI運算、耗能、散熱等瓶頸。

制定AI治理規範 強調平衡科技創新與風險管理。無論推動產業AI化或AI產業化,都必須兼顧興利與防弊,制定具體風險管理與倫理規範機制及主責機構,建立國家層級資料治理框架,創造新資料經濟體系。

完善AI資料與基礎環境 建立完善共通資料庫以促進資料互通,整合基礎設施資源,強化資料共享,協助中小企業解決AI算力需求及提供所需資源,並規範資料中心電力使用及用水控管等,促進環保、節電及產業永續發展。

培育AI跨域人才 推動以人為本AI教育,提升AI素養及驅動創新應用發展,並擴大國際相關優秀人才來臺。

促進國際合作共創 擴大創新研發國際合作結盟,提升全球市場及在地競爭優勢,引導在地產業進軍國際化市場,以國際開源大型語言模型為基礎,與國際夥伴合作擴展AI創新技術與應用。

另外,院士們強調AI產業化與產業AI化的重要性。在AI產業化部分,建議工研院積極輔導企業找到獲利模式,孵育AI新創公司,讓工研院成為臺灣AI新創搖籃。針對臺灣中大型企業建立可信任的專案整合性合作;對數位化能力不足的中小微企業,建議成立AI專業服務團隊,讓大中小微企業同蒙AI好處,並優先應用到具臺灣特色的製造、生醫、機器人、農業、智慧城市領域。

以生醫產業為例,院士們認為結合AI與智慧醫材是很好的發展機會,建議工研院可以每年訂定不同的智慧醫療主題,讓醫療機構了解最新產業趨勢及研發能量,提高醫研合作的機會,找到國際門路、打開全球市場。

在產業AI化部分,院士建議廣設百工百業AI化中心,針對個別產業AI化轉型需求,透過整合產業知識與AI技術,協助中小企業創新營運模式及加值應用,加速其AI化轉型。過程中善用台灣核心技術並槓桿國際相關技術,以共通核心技術平台系統化地提供sLLM、算力、雲端資料與Edge AI等服務,同步強化臺灣具自主性及競爭力的AI核心技術。

此外,在發展AI時軟體能力不可缺,臺灣長期偏重資訊硬體,工研院應掌握AI發展的機會,針對產業痛點,帶領臺灣軟體產業突破和發展。院士認為,要了解軟體真正的價值,發揮人的智慧是工研院必須扮演的角色。

本次工研院院士會議主席由施振榮擔任,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院長劉文雄列席。與會院士包括陳興時、盧志遠、虞華年、孫弘、史欽泰、王康隆、張有德、楊育民、焦佑鈞、楊振通、林憲銘、楊泮池、蕭慈飛、陳其宏、劉克振、陳適安。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