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去年10/9日升空,經過半年多參數調校,風速產品正式上架台灣資料中心(TACC)1,2。根據學者初步應用研究觀察,數據有助彌補雷達在近地表區域的資料空缺,增加對強降雨的預報準確度。
7/12日,國家太空中心(TASA)在舉行獵風者資料上架初步應用成果說明,國科會常務副主委陳宗權、TASA主任吳宗信、中央氣象署署長程家平、國研院副院長林博文與獵風者合作學者出席。
陳宗權說,衛星建置對國家國土監測與氣象觀測非常重要,福衛五號是光學遙測衛星、福衛七號觀測氣象溫度濕度、獵風者可以補充風速觀測資料,形成完整衛星體系,展現台灣在氣象觀測實力。不同衛星資料不僅可以提供災害預警訊息,也為氣候研究、環境保護和決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據。

吳宗信指出,獵風者是國內首個從上游衛星本體與酬載儀器、到下游資料處理與應用,完全自主的氣象衛星計畫,由於國際間以衛星GNSS-R3觀測取得海面風速的技術剛起步,未來將就高風速資料處理與應用技術展開國際合作,也計畫未來與其他任務型衛星,搭載GNSS-RO/R酬載,以取得更多氣象觀測資料。
程家平說,氣象科學研究需了解大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因此需要建立觀測系統。氣象署與TASA合作,從福三開始,延續到福七與獵風者。其中,獵風者GNSS-R應用,在氣象角度看是新世代觀測設施,資料主要應用在監測型與預報型兩部分。

其中,監測型可即時反應提供預報員及時觀察當地狀態;預報型較複雜,要先將資料進到模式中進行資料同化再與其他資料融合,最後再匯入作業系統。程家平強調,其他觀測衛星目前只能提供小風資料,獵風者因可觀測海面大風,資料對天氣預測有更好掌握,無可取代。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楊舒芝指出,獵風者資料有助風速與水氣修正。依目前台灣海峽海面蒐集的風速資料研究發現,獵風者的資料可彌補雷達在近地表區域的資料空缺,有效改善台灣西部與北部低層風場模擬的正確性,顯著增加岸邊強降雨預報的準確度。

獵風者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說,獵風者衛星的任務是透過蒐集導航衛星經海面反射的訊號,進而掌握海面粗糙度,藉以反演出海面風速資料。獵風者升空3天後開啟酬載,TASA團隊開始進行參數校正,排除元件溫度造成的資料偏差,產出中間產品。
接著,再與國內學界及氣象署合作,反演出海面風速,並經與運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大氣模式資料比對,驗證風速產品的正確性。目前觀測聚焦在印度洋、大西洋、西太平洋等颱風容易形成的低緯度地區。

林辰宗補充,獵風者目前的風速產品已能掌握每秒20公尺以下的風速,今後將持續進行反演方法研究,朝高風速反演目標前進;獵風者目前釋出的資料種類包含上游產品(原始DDM)、中間產品(校正後DDM與輔助資料)以及最終產品(浪高與海面風速<20m/s ±3m/s)。
註
- 獵風者觀測資料已逐步更新至臺灣資料分析中心(TACC),進入瞭解更多。
- TACC(Taiwan Analysis Center for COSMIC)是中央氣象署與TASA共同成立的資料處理中心,致力於福衛三號、福衛七號與獵風者衛星資料的處理與服務。
-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GNSS-R):利用低軌衛星蒐集由地表反射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訊號,量測地表反射特性、海面風速和海浪波高等參數,提供颱風強度預測、海氣交互作用研究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