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轉型利器 超級電腦創進一號上線

超級電腦創進一號
國網中心主任張朝亮說,創進一號主要接替2017年建置的台灣杉一號(1.7 Petaflops),以更好的能源效率提升計算效能。圖為超級電腦創進一號機房一隅。圖 / 國研院提供

國研院國網中心建置的新一代超級電腦創進一號(Forerunner 1),本(7)月接替除役的台灣杉一號,正式提供服務。創進一號位國網中心臺南分部,2023年開始建置,目的在提供學術科研領域所需的高速計算資源。

國網中心主任張朝亮說,創進一號主要接替2017年建置的台灣杉一號(1.7 Petaflops),以更好的能源效率提升計算效能。隨著全球高效能計算及AI的迅速發展,算力的提升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國網中心會逐步建立更強大的計算基礎設施。

張朝亮透露,年底將完成16 Petaflops的GPU算力建置,以適應大型語言模型(LLM)以及數據驅動等AI相關研究與應用需求;同時將依國際先進國家高速計算建置趨勢,目標在2028年前建置完成200-300 Petaflops算力,推動臺灣在全球科研領域的競爭力。

高速計算是科學研發基石,國研院國網中心為全國唯一提供科研等跨域專長所需的高速計算服務的國家實驗室,規劃建置全球先進的計算主機與資料儲存環境,提供各種工程與科學應用軟體與資料庫,以服務並促進高績效學研產出與貢獻。

創進一號前導測試期間,在天文物理、流體力學、大氣科學、高能物理、材料計算等已展現卓越性能。其中,中研院的天文物理研究提升計算速度5.3倍;興大、成大流力計算模擬規模,10億等級極微小網格運算時間從數月縮至40小時;臺大海氣耦合模式測試效率也較台灣杉三號提高80%。此外,在量子化學與材料計算的研究也大幅加速,顯示創進一號是科研創新利器,具強大推動力。

國研院國網中心表示,該中心建置不同架構的超級電腦,以因應大型科學及人工智慧課題。CPU架構的創進一號適用各類高效計算工作,包括:氣候預測、天體物理模擬、分子模型模擬、工程設計與模擬等多個研究領域,將為這些領域提供計算資源支持。

創進一號以CPU架構建置,擁有558台x86-64架構的計算節點,計有62,496個計算核心,整體效能最高達3.5 Petaflops1,9.2 PB儲存能量。此外,首次在主機設有40台ARM架構計算節點,供使用者做先行異質架構測試,以做為國網中心日後建置新主機參考。

創進一號與台灣杉三號使用相同的SLURM排程系統與InfiniBand高效能網路,延伸其高效能、擴展性和可靠性,使用者無需重新學習job script語法,多數程式碼只需稍微調整並重新編譯後即可使用。

國研院國網中心表示,隨著創進一號上線,將持續推動高速計算技術的發展,為臺灣的科技創新提供後勤支援,助力各界推動數位轉型,促使臺灣在國際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創造更多可能。

 

1.浮點(floating-point)指的是帶有小數的數值,浮點運算即是此類數值的四則運算,常用來測量電腦運算速度。每秒浮點運算次數(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 FLOPS)是決定電腦計算能力的關鍵。1 Petaflops代表每秒執行一千兆(1015)次浮點運算。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