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浪潮 看台灣高等教育的未來

陳勇全,產業顧問、電池工作者,致力于推廣電動賽車與STEAM教育。現任合春國際(股)董事長、浩永國際(股)執行長,曾擔任耐能電池(股)副總經理、高頻企業(股)技術經理、美國Leviton Manufacturing Company策略技術部突波保護材料開發計畫主持人和專案經理。東海化工畢業、美國南加大材料科學碩士和工程師學位,台灣先進電動載具協會創會理事長、美國慈濟分會志工。圖 / 陳勇全

最近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和AMD執行長蘇姿丰來台,帶起一陣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的旋風,讓政府和國人都可以認知到,全球最新的科技趨勢和台灣在晶圓製造與資通訊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

今年台北的電腦展更是聚焦在人工智慧,黃仁勳就分享AI時代如何帶動全球新產業革命的發展,演講的背板甚至列出多家合作供應鏈廠商,及總共17所公私立大學包括台大、台師大和東海大學等。

台大校長陳文章曾提到,台大已和輝達成立AI University中心,將從三個方面合作,首先是教學上會培訓AI教師讓每個學院的課程都可融入,其次會進行AI領域在各方面的研究,最後藉由外界資源鼓勵師生運用AI技術創業。

台師大與輝達和技嘉在2023年開始產學合作,打造全台首座「元宇宙動態捕捉實驗室與NVIDIA STUDIO X GIGABYTE協作空間」,為元宇宙及虛擬實境創作建置完備的學習環境,並培育數位創作人才。

東海大學是中部地區唯一被黃仁勳點名的大學,而「AI東海」被輝達納入夥伴名單可說其來有自,因為東海是全國最早攜手NVIDIA提供全校師生完整的3D博雅雲架構和功能的大學,更是致力於培育AI人才和為產業界尋找解方的大學。

自110學年開始,教育部核定的新系所或班別,就有許多主打「人工智慧」和相關的學程。但隨著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未來有許多的工作都會被取代,在這樣的趨勢與演變下,台灣高等教育的未來究竟要如何發展呢?

永齡基金會副主編吳信輝說,因為台灣可投入人工智慧的資金與市場規模都有所限制,每個人只需要正確理解人工智慧就能提升應用能力,但如果跟著AI風潮都投入甚至去創業,將只會造成惡性競爭。

吳信輝認為台灣從過去的筆電轉為AI伺服器代工,接下來還有AI PC、AI NB、AI手機等的代工,同時晶片是AI的硬體運算核心,晶片設計與半導體產業也將持續成長。這些產業都需要人才,政府應該持續透過大學和在職進修來鞏固產業優勢。

台灣產業的優勢在人才與管理,目前在高等教育大量增加理工人才的思維應該轉變,應可以多培養擁有AI與科技產業視野的文法商人才,因為產業需要跨領域人才,在經營策略與管理才能夠有不同的思考,並擁有面對未來變化的韌性。

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在商業周刊發表文章提到,今年會是整個AI產業加速落地期,而當企業都已經決定擁抱AI時,進一步要問的是:下個時代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卞志祥說現在市場需要的AI人才有三種,分別是開發、導入與使用。對他而言,台灣不缺開發技術的人才,懂得使用AI的人則可透過訓練與應用養成,這是過去幾年很多企業在做的事。

但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成熟與落地,台灣企業最重要的也最缺乏的,是將AI導入企業的先遣部隊,這群人不一定來自於傳統的資訊科學領域,也不見得對語言或程式模型很熟悉,他們擁有的反而是將產業需求與痛點轉成提問的能力。

卞志祥覺得可惜的是,台灣教育與企業需求的AI人才養成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台灣教育體系下的學生,多數時間都被教育成,習慣於一個問題只會對應一個答案,鮮少擁有如何發現、定義問題,與解構問題的能力。

卞志祥更強調,現在多數人在面對一局生意或一個趨勢的時候,很少能提出宏觀且全面的問題,並引導出解法。如今我們更需要的人才是,能夠跳脫既有思維、拉升層級,和把問題格局放大的破局者。

雖然近期也有公司向大學與政府捐贈半導體機台設備,以減少學校教學與產業現況的產學落差,甚至像台積電董事會這個月通過,捐贈總計不超過新台幣40億元,用於長期半導體研究教學及人才培育。但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教育部和科技部投入更多的資源,往AI的不同領域來發展。

這幾年人工智慧幾乎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尤其在教育領域,AI被視為有可能顛覆台灣教育資源不均衡和城鄉差距的力量,像均一教育平台董事長呂冠緯就強調,AI能支援偏鄉學校的教師,為設計提升學習動機的課堂活動帶來創新。

我認為AI對國內高等教育在教學、研究和服務,都應該要帶來創新,而課堂上的沉浸式學習體驗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個人化與雲端化的教育方式則是另一個方向,還有許許多多的創新仍等待我們去發掘。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