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彥 郝玲妮獲獎 中大太空系迎雙喜

中央大學太空系講座教授劉正彥
中央大學太空系講座教授劉正彥榮獲教育部第27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總統蔡英文親頒表揚肯定。圖 / 中央大學提供

中央大學太空系近日雙星報喜。講座教授榮劉正彥獲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肯定,總統蔡英文並親自頒發學術桂冠。講座教授郝玲妮也贏得教育部學術奬殊榮,兩人同為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系畢業校友,投入國內太空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劉正彥從事研究33年,涵蓋日地環境的太陽擾動、日食、磁暴、電離層變化、平流層驟暖、對流層潮汐、海嘯、地震等所引發的太空天氣變化。開創電離層太陽閃焰效應理論與觀測方法、發現電離層日食的日落增強、月潮、艏震波、音爆艏震波效應。

劉正彥也創建電離層天氣監測、現報、預報、閃爍模式。發現電離層海嘯擾亂,藉此發展電離層海嘯預警系統、發現電離層地震前異常,獲得電離層地震時間與空間前兆存在的統計證據以及發現電離層地震前兆物理機制等。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右一)出席頒獎典禮,向劉正彥教授與家人表達恭賀。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右一)出席頒獎典禮,向劉正彥教授與家人表達恭賀。圖 / 中央大學提供

劉正彥同時致力太空科學教育工作,成功推動中央大學大氣系氣象組與太空組分組招生。經過18年奔走,2020年教育部核定成立亞洲第一且唯一的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培育國內太空科學與科技人才;建立臺灣第一個完備大學層級的太空中心,推動衛星科學與科技研究發展。

劉正彥感謝另一半中央大學統計所教授陳玉英,不僅是人生伴侶,更是學術夥伴。長期以來有關地震研究數據,都經另一半嚴謹統計驗證,不僅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研究成果更經得起千錘百鍊。

另一位得獎人郝玲妮是國內少有的太空物理學家。投入學術生涯超過30年,崇尚自由心靈,重視人文關懷。她對太空與電漿理論等問題有深厚興趣與研究成果,勇於挑戰新的研究問題。

中央大學太空系郝玲妮
中央大學太空系郝玲妮教授榮獲教育部第67屆學術奬殊榮。圖 / 翻攝教育部得獎人專輯

郝玲妮截至目前已發表69篇SCI論文在頂尖的太空、電漿與天文物理知名國際期刊,更提出許多開創性的理論,如異常震波、新的救火管不穩定、新的撕裂模不穩定、磁場重連與新的電漿亂流形成機制等。

其中,郝玲妮在中央大學成立臺灣第一個衛星酬載發展實驗室,2004年研究團隊研發的光度計儀器為國內第一個自行設計與製作的太空科學酬載儀器,並由探空四號火箭載入太空,為臺灣太空科技與太空科學教育樹立劃時代里程碑。

郝玲妮傑出的成就,除在今年拿下教育部學術奬,先前已經獲得美國萊斯大學太空物理奬以及兩次國科會傑出獎,目前是國內第3位女性學者獲選為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會士,卓越學術成就備受肯定。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