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年初整合產官學資源成立ZCTSA聯盟,執行為期3年的國科會小聯盟計畫。計畫總主持人東海大學副校長張嘉修表示,國科會小聯盟計畫以產業永續創新與智慧零碳技術的開發與服務為目標,共同主持人包括:東海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主任陳鶴文與東海大學圖資長楊朝棟。核心成員與分工概為:東海化材系助理教授駱永建擔任智慧碳中和園區執行長、浩永國際執行長陳勇全負責籌組專家顧問團。
東海大學此前已經導入ISO 50001 (2018) 能源管理系統,做為校園節能減碳的管理工具,希望透過能源審查流程,鑑別能源效率不彰與浪費標的,以擬定改善計畫。張嘉修說,楊朝棟圖資長帶領團隊開發智慧校園電力監測系統(iCEMS)與雲端智慧綠能管理系統(iGEMS),藉由監控蒐集建築大樓與數據中心電力使用情形,擬定節能優化的行動方案。
因應產業需求,張嘉修說,在研發方面以節能減碳與負碳技術為主軸,期望藉此將所有溫室氣體的盤查工作,悉依ISO14064規範予以系統化、提供企業節能、節水的技術輔導、推廣減碳與負碳技術,目前已有20家企業加入團隊。
東海大學校園占地143公頃,張嘉修負責其中4.3公頃推動淨零(Zero Zone),包括:智慧碳中和園區(Smart Carbon Neutrality Park, SCNP)、火星基地(Mission Mars Base, MMB)等。目前,園區內有3棟建築,包括以循環經濟為方向,發展中的微藻與水產養殖區。


陳鶴文說,微藻有兩倍固碳力也可做為區內養殖吳郭魚、白蝦的飼料,最重要的是可以將相關養殖經驗,在未來同時轉移給漁電共生業者。指著不遠處,以立式水耕法種植的蔬菜,陳鶴文說魚菜共生循環研究,這部分的合作廠商康蔬美已進駐。
張嘉修說,東海大學4年前就開始執行火星任務,計畫在火星基地推展。其研究項目包括火箭發射、火星環境探討。目前發現,火星上的二氧化碳濃度高達95%,利用微藻可進行再利用。基地的相關研究成果,每年都與科博館合作展出,做為落實科普教育的一環。